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南京秦淮河为研究对象,对受扰河岸带土壤的主要理化性质、重金属污染、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微生物活性、土壤酶活性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探讨了河岸带土壤的主要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主要研究成果如下:⑴与高地相比,河岸带土壤表现为较高的含水量、容重。人类干扰对河岸带土壤的理化性质,尤其是氮、磷等营养成分的再分配产生了深刻影响。上游河岸土壤的氮、磷含量明显低于中下游土壤的氮、磷含量,污染河岸成为河流污染物的重要聚集地和污染源。但近水区土壤与远水区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不明显。⑵河岸区域不同,土壤酸碱性不同。源头土壤呈酸性,中下游土壤呈中性到碱性。土壤重金属污染在垂直和水平方向均表现一定的异质性。土壤重金属质量分数近水区一般要高于远水区,而表层高于下层。5种重金属元素污染指数排序为镉>锌>铜>铬>铅。⑶与同纬度高地土壤相比,河岸带土壤微生物的总体数量略少。土壤微生物数量随取样点和季节不同呈现显著变化。总体趋势是微生物数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而上层多于下层。但部分样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出现反常变化,即下层>表层,这可能与部分河岸土壤自身的物理特征及人为活动有关。⑷河岸带土壤呼吸作用强度随季节的变化较为明显。土壤呼吸速率与气温存在指数相关:y = 0.9986e0.0475x r2 = 0.4395。土壤呼吸速的日变化表现出不明显的双峰型曲线。土壤微生物量碳多变化在200~600 mg·kg-1之间,不同季节起伏较大,在数量上小于森林土壤。由于环境的不同,不同样地土壤微生物量碳在数量上存在显著差异。⑸相关分析表明,河岸带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全氮、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速效钾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速效磷呈弱负相关(p>0.05);与全磷相关性不明显。⑹土壤酶活性的大小在水平方向上存在一定变异。中上游土壤酶活性较高,下游土壤酶活性较低。软质河岸明显高于硬质河岸。相关分析表明,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含量呈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