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环境对小鼠肠道菌群的改造及其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肠-菌群轴(Brain-gut-microflora axis),简称脑肠轴,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与肠道之间,通过肠道菌群的作用,形成的双向调节通路。脑肠轴整合了肠道和大脑之间包括神经、激素和免疫信号的相互作用,为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提供了一个影响大脑的途径。肠道菌群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影响脑,包括通过产生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CFA)等代谢物作用于神经内分泌系统;菌群可以调节神经系统中多种神经递质的浓度;菌群及其代谢物也能作用于迷走神经和肠神经,从而调节脑与认知;此外,菌群还可以通过影响免疫系统调节脑功能。菌群的紊乱参与到自闭症等神经发育疾病、帕金森病及阿尔兹海默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多发性硬化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应激、抑郁和焦虑等情绪性疾病的病理之中另一方面,大脑的活动能够影响胃肠功能及肠道免疫。如压力或抑郁等情绪因素会影响慢性胃肠疾病的病程,加重肠道炎症,造成便秘和腹泻等肠胃功能紊乱。压力和应激已被证明会影响肠道上皮屏障系统的完整性,改变肠道的运动、分泌和粘蛋白产生,从而破坏肠道寄居细菌的栖息地,促进肠道菌群成分或活性的变化。此外,应激诱导的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s,CA)释放到肠道中,可能通过干扰细菌间信号传导以及细菌毒力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肠道菌群的丰度和构成。丰富环境(environmental enrichment,EE)是一种经典的动物行为干预的实验范式。经过长期的实验研究,EE对动物行为和认知影响的研究已从最初简单的行为学观察深入至环路、细胞、分子等不同水平上对神经系统的探讨及各种信号通路的分析。丰富环境干预的总体原则就是提供多社会性刺激、多感官刺激、提升环境复杂性及增加自愿性的运动。利用丰富环境刺激能比较确信地影响动物脑部发育,改善动物情绪及认知。丰富环境刺激与肠道菌群是否存在相互作用?针对不同发育时期的动物施加丰富环境刺激时,体内的肠道菌群是否会改变?丰富环境刺激引起的肠道菌群改变是否是刺激脑发育及脑功能改善的重要因素?这种肠道菌群的改变在撤销丰富环境刺激后,会继续存在还是逐渐逆转?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探究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助于阐明脑肠轴的相互作用机制,为通过肠道菌群的有效干预从而治疗脑疾病提供新的思路。为了研究这些问题,我们首先以C57BL/6遗传背景的野生型小鼠作为研究对象,设置了丰富环境组(EE)、单调环境组(monotonous environment,ME)、菌群传递组(即将EE组的肠道菌通过环境接触自然传递给未经EE刺激的鼠;flora transmission,FT)以及转轮运动组(简称转轮组,running exercise,RE),对动物进行了1-2个月的不同环境刺激干预后,我们运用16S rRNA测序,分析了各组小鼠的肠道菌群。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分别将小鼠肠道菌群的丰度、多样性、物种组成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除了EE与FT组相互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之外,其他不同的组别的小鼠菌群相比存在明显的分化;并且与ME组相比,EE组与RE菌群分化的方向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丰富环境、菌群传递及转轮运动都能够显著塑造小鼠肠道菌群结构,但运动训练与丰富环境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效果不同;并且通过环境接触进行肠道菌群传递能够有效地使肠道菌群趋向环境中接触到的菌群结构。为了进一步验证丰富环境的确会塑造肠道菌群,我们将各环境处理组再一次分为维持环境刺激组与撤销环境刺激组。两个月后,撤销环境刺激动物与维持环境刺激动物的肠道菌群相比再次发生显著分化,朝单调环境下动物的肠道菌群方向逆转。这些结果提示,成年动物肠道菌群具有高度的可塑性,环境刺激对菌群的塑造需要环境因素持续存在。进而用行为学实验检测了各组小鼠的行为表现。我们发现与对照组(ME)相比,丰富环境刺激下,小鼠在旷场中的自发活动量显著上升,而对旷场中央、高架迷宫的开放臂等潜在危险区更加回避;在八臂迷宫中正确臂的探索次数显著增加;抓握能力及通过平衡木的能力显著增强。相较于单调环境中的小鼠,FT组与EE组在大多数行为测试中表现出类似的表型,而转轮组的小鼠则仅表现出高架迷宫中对开放臂更加回避。这些行为学实验结果表明,丰富环境中的小鼠更为活跃、机警,运动能力和记忆力更强,提示其对环境适应能力更强;通过菌群传递接受丰富环境中小鼠的肠道菌群的动物行为也有类似的改善,而运动训练组的各行为指标的改善不显著。综上研究结果显示,幼年及成年小鼠肠道菌群均具有高度的可塑性。丰富环境等行为干预可以对小鼠肠道菌群造成显著影响,也能够影响小鼠行为。通过菌群传递可以改变小鼠的肠道菌群结构并影响其行为。结合前人研究发现不良生活方式(如不规律睡眠、较晚进食)造成肠道菌群紊乱,进而影响代谢综合征的发展,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于改善肠道菌群,并提示肠道菌群的改善可能是丰富环境影响行为的途径之一。本研究为神经活动塑造肠道菌群提供了新的线索和研究范式,对神经精神疾病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其他文献
集成电路技术节点不断进步,器件栅围与金属互连线的寄生电容电阻等寄生效应日益严重,已成为制约高性能数字电路频率与功耗的关键因素。为使EDA工具能够准确仿真出电路的实际性能,PDK(Process Design Kit)库中元器件SPICE模型及中后道寄生模型里的各项参数及其波动性,都需要根据测试结构(Testkey)的晶圆片上(On Wafer)实测数据进行提取与修正。伴随着特征尺寸不断缩小,待测的
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因其卓越的光电性能、低廉的成本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光电器件领域。钙钛矿首次作为光吸收材料是应用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上,并由此演化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在随后的发展中,研究人员通过材料改性、器件设计、界面调控等方面的不断改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效率跃升至目前的25.5%,接近单晶硅太阳能电池效率。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实际应用仍受到诸多因素制约,阻碍其商业化进程。一项成熟的太阳能电池技术不
多肽在治疗癌症和糖尿病等疾病中有巨大的潜力,FDA批准的多肽药物已有100多种。与小分子药物相比,多肽具有易于合成、低免疫原性,高特异性和优异的生物相容性等优点。尽管有这些优势,但多肽的半衰期短,易被蛋白酶水解,缺乏跨越细胞膜的能力,因其易被溶酶体滞留在酸性囊泡中,生物利用度较低。目前还缺乏有效的递送多肽的技术,去跨过体内存在的多种生物屏障,这些屏障阻碍了多肽向细胞内的传递。为了清除这些障碍并实现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与通信方式的迅猛发展,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人们对于信息传输过程中的隐私保护与安全性越发关注。作为现代密码学算法中的重要一员,哈希算法凭借其安全性能好、正向推导快、结构易实现等优点在消息验证、电子支付和区块链等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互联网用户数量激增,哈希算法需要处理的数据量暴涨,对哈希算法的高性能硬件实现的需求日益强烈。近年来,随着部分传统哈希算法被宣告破解,各种新型的哈希函数设计
Sn Se薄膜太阳能电池因制备成本低廉、光伏性能优异、制备方法灵活等特点被称为具有潜力的新一代能源器件。但现有的Sn Se薄膜太阳能电池存在制造工艺不成熟、光电转换效率普遍较低(<0.8%)等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对Sn Se吸收层薄膜的工艺技术及光电性能研究不深入导致的。本文首先对基于共蒸发法制备的Sn Se薄膜太阳能电池吸收层制备工艺参数(衬底温度、Sn/Se质量比、薄膜厚度和蒸发速率)进行了探
学位
家蚕(Bombyx mori)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绢丝昆虫,漫长的人工驯养使得家蚕对外界环境条件极为敏感。近年来为了提高蚕桑经济效益,改变原有的桑园种植单一模式,建立了许多新型桑园套种模式。除此以外,桑园复合经营模式也逐步成为趋势。然而,桑叶作为家蚕唯一的天然食物,极易受到农药的污染。不管是桑园套种还是桑园复合经营模式,在其它农作物害虫防治过程中农药的合理使用显得尤为重要,使用不当便会使桑叶受到污染
全无机卤化铅钙钛矿材料凭借着自身独特的光电材料优势,如高光致发光量子产率、带隙可调、材料吸光系数高等特质在太阳能电池、LED发光和激光辐射等领域得到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进行卤化铅钙钛矿材料在超短脉冲激光领域的深入研究对发展高性能激光器件具有重大的科研和应用价值。本论文使用了化学气相沉积的制备方法和激光光谱学的研究方法,系统性的探究了在硅衬底表面生长的卤化铅钙钛矿半球结构激光器及其激光特性。主要内
自旋轨道耦合建立了电子内禀自旋属性与电磁相互作用的紧密联系,在自旋电子学领域起着重要作用。自旋织构铁电体(spin-textured ferroelectrics)实现了自旋轨道耦合效应和铁电性的交叉融合,使得非易失性地电控自旋极化成为可能。在本文中,我们以二维铁电体、二维多铁体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对电子内禀的电荷、自旋和倒易空间的自旋织构间的耦合关系,以及体系的非线性光学性质展开研
随着5G通信、雷达探测和汽车电子技术在微波毫米波频段的发展,具有波束扫描功能的透镜天线得到了深入的研究以及广泛的应用。相较于传统的介质透镜天线以及金属透镜天线,超表面透镜天线因具有低剖面、易加工、低成本及易于集成等优点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从高效低成本的实际需求出发,对于可以实现波束扫描功能的圆极化超表面天线进行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波束扫描天线的发展现状、应用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