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城市景观特色审美结构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loex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国内城市化速度逐步增快,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而城市景观特色却日渐消失。人们的审美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不断发展,城市景观特色的逐渐消失于人们日益高涨的审美需求之间产生了巨大反差。每个城市的特色伴随着大众对它的感知、认识到认同的过程,具有不可以移动和不可替代性,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不注意城市特色的维护;另一方面又热衷于修建新的标志建筑和城市大广场等形象工程,导致城市面貌千篇一律,城市特色迅速消失。可以说在世界范围内,城市普遍出现了“特色危机”。 目前,国内对城市景观特色的概念、理论与研究方法莫衷一是,相关概念多而复杂。本文首先对城市景观特色概念进行了梳理,确定城市景观特色的概念,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研究总结了城市景观特色构成类型的概念与内容,继而转向本文的研究的重点,以江苏省为例在省域的角度上对每个城市景观特色构成类型进行比较和研究,确定省域中的城市景观特色构成类性,在省域中探讨经济地理区划和文化地理区划对城市景观特色构成类型的分布和构成的影响,得出城市景观特色构成类型之间的关系,进而建构省域城市景观特色审美结构,为江苏省的建构整体景观特色和省域内城市景观特色保护和创新城市景观特色提供一定的依据,为其它省域城市景观特色审美结构的建立提供了方法和模式。
其他文献
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量大、速度快、搭乘方便、无堵车等特点使其成为城市主要公共交通运输方式。近年来,我国大型城市尤其是省会城市的城市建设中轨
当下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推进进程中,城市滨水景观营造成为城市环境建设的重要环节。由于长期以来对城市滨水区的盲目开发和建设,以及城市滨水区自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敏感
本文以苏珊朗格的艺术符号美学理论为切入点,从艺术的视角在艺术手法应用、艺术观念的影响和互动空间的拓展层面,对媒体时代背景下艺术与建筑的互动关系进行探讨。此外,朗格的艺
全球化和信息化对城市与区域发展影响越来越大。每一次的技术革命都会引发社会经济的变革,但是每一次的技术进步都是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的,技术进步是城市与区域发展
在现有城市设计中,由于设计者对控制要素、控制方法与控制有效性与实施可能性认识的薄弱,街道空间与界面控制往往成为一纸空谈。归根结底,是街道控制中缺乏统一的指标体系控制造
公平,无论在何种社会意识形态、何种社会发展阶段,都是人们一直醉心追求的目标,并且在追求公平的过程中实现着社会的进步。因此,对公平问题的研究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时至今日,我国
当下中国城市建设活动极度活跃,使得自然山水环境遭到破坏,都市人居环境质量逐渐下降。同时由于西方模式化的城市建设方式的引入,导致都市的整体景观意象趋向于同质,都市原有的特
矿业城市面临着资源枯竭、生态遭到严重破坏、产业结构不合理、城市空间结构需要优化以及下岗职工再就业等生态、经济和社会问题。辽宁省是我国矿业城市问题集中地区,作者从
天主教堂作为西方重要的建筑形式之一,同样也是近代武汉城市建设过程中重要的建筑组成部分,而在武汉现存完好的六座教堂中,柏泉天主教堂是其中从建成到现在受到损坏最少的的一座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