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素收入分配问题一直是劳动经济学关注的重要问题,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呈下降趋势,近年来略有回升,而早在80年代,世界各国也同样出现了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状况,结合中国和世界各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相同变化趋势来看,从技术进步这一全球正在进行的共同因素来解释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似乎更加有说服力。本文正是基于技术进步这一角度,关注是信息化这一具体的技术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着重分析信息化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的微观效应。从微观角度看,劳动者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来进行工作,而工作可分为常规任务和非常规任务两种,根据工作内容的不同,信息化对其影响也会不同,信息化可以替代工作中的常规任务,非常规任务无法替代,而在工作中进行常规任务的通常是低技能劳动者,高技能劳动者在工作中绝大部分的工作是非常规任务。因此信息化与低技能的劳动者会形成替代关系,与高技能劳动者形成互补关系,故会对劳动收入份额产生一正一负的影响,信息化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方向取决于这两者之间的力量。基于此分析,使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2004—2007年的微观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信息化对劳动收入份额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说明信息化带来的替代效应大于互补效应,且此结论具有稳健性,并且利用工具变量,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进行内生性处理。通过机制检验可知信息化的推进需要以人力资本为依托,即信息化能够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升,生产效率的提升,企业便有了扩大生产规模的欲望,而信息化与高技能劳动者互补,信息化投入的增加,必然要依托高技能劳动者;同时也进行了异质性分析,不同地区、不同产业和企业拥有的人力资本的累积程度都会对信息化对劳动收入份额作用的大小产生影响。综上研究,也给予了一定的政策启示:在推动信息化的发展中,政府应当发挥积极的作用,完善再分配体系,改善劳动在要素初次分配中的不利地位;其次,低技能劳动者是受技术进步冲击较大的群体,政府可以通过就业帮扶,技能培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提高其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从而改善低技能劳动者在分配中的劣势地位,缩小一国收入差距;最后应当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从一国的长远角度来看,需提高国民的受教育水平,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本储备,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输送新鲜而强有力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