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煤矿矿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ffiant_Donk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型煤矿矿区生态系统是由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要素构成的复合系统,煤炭资源是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但是煤炭资源的大量开采和利用,将带来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增加生态系统的压力。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研究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对于维持大型煤矿矿区生态系统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河南省某煤炭矿区为研究区域,在系统分析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基础上,以综合评价法为手段,通过分析研究区的资源、环境现状,构建了大型煤矿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评价了其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针对存在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提出了增强煤矿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能力的对策。本研究的主要成果有:(1)在系统分析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煤矿矿区的资源环境特点,提出采用综合评价法进行煤矿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2)根据生态学、系统理论,以大型煤矿矿区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研究区域经济、资源与环境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了煤矿矿区的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评价指标的标准化表达式及评定指标分值。(3)根据构建的煤矿矿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河南省某煤矿矿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显示:①煤矿矿区的资源承载力为低负荷水平(承压度为0.95,<1)。其中矿产资源承载力为低负荷水平(承压度为0.78,<1);但水资源、土地资源的承载力均处于超负荷水平(二者的承压度分别为1.11、1.03,均>1)。主要原因是煤矿矿区内的人口数量大,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相对较少,人均占有量较低,利用结构不合理;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已成为矿区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②煤矿矿区的环境承载力为低负荷水平(承压度为0.65,<1),表明矿区环境对经济活动的抗干扰能力较强。但其中大气环境压力指数较大,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强度大,煤矿矿区的环境容量较小。③煤矿矿区的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为低负荷水平(承压度为0.81,<1),表明煤矿矿区资源环境处于可承载状态,但从煤矿矿区可持续发展考虑,随着煤炭开采强度增大和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将逐渐增加。(4)根据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的评价结果,针对研究区域存在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提出增强煤矿矿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对策:调整产业结构,改变水资源利用方式,开展节水活动,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加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调整农业用地结构;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推广洁净燃煤技术;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
其他文献
在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深化过程中,劳动关系的稳定和协调是保证社会进步、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在目前的快速转型期,关注劳动关系问题的理论和实践显得尤为重要。企
目的建立全血中铬元素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测定方法。方法全血样品经体积分数为0.50%氨水-体积分数为0.01%曲拉通X-100溶液稀释10倍后,直接用ICP-MS法进行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不仅要落实在课堂、融入到校内活动中,还应走出校园,深入网络,实现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互动,网上与网下互补。以此为着力点,提出集课堂实践
随着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世界能源消费总量也在逐年增长,在我国,建筑能耗占到总能耗的46.7%,排在社会总能耗的首位,为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必须实
在产业集群日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重要推动力的今天,发展特色产业及特色产业集群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内蒙古特色产业——稀土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现
中国加入WTO,给外贸企业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中国外贸经营权的放开,使得中国中小型家族式外贸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生根发芽。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薪
陶宗仪是元明之际重要的学者、文学家,在他的著述中,追步陶氏宗族前贤并希望将陶氏宗风发扬光大的痕迹是非常明显的。他的学术文艺成就的取得,他与元、明两代政权始终保持着
<正> (五)窑炉及烧制方法福建的窑炉类型在南宋以前属龙窑类型,宋元之际是鸡笼窑类型,明代以后则使用阶级窑。这“三型说”也同样适用于“珠光青瓷”。在同安汀溪窑、厦门东
自从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素质教育这一理念推向一个新的阶段。跆拳道运动于1994年开始在我国正式传播开来,发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建筑资源的开发开始向绿色应用发展,而其中的绿色建筑作为一种全新的可持续发展建筑,势必将成为今后广泛应用的建筑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