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通过对孙络绌急、疏失、瘀阻、滋生相对应的微血管痉挛、缺血、栓塞、新生的大鼠肠系膜微血管模型的微观可视化研究,探寻四种孙络病变的中医微观病理特征;并通过肠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及肠组织血管新生模型,研究内皮细胞、内皮屏障、肥大细胞、炎症反应在肠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同时研究通络中药通心络对孙络病变及肠组织病变的干预作用。 方法:孙络四个病变模型制作:(1)采用肠系膜表面局部滴加去甲肾上腺素的方法制作大鼠肠系膜微血管痉挛模型;(2)采用肠系膜上动静脉缺血30分钟再灌注60分钟的方法制作大鼠肠系膜微血管缺血模型;(3)采用大鼠尾静脉注射光敏剂血卟啉单甲醚后立即激光照射肠系膜微血管的方法制作微血管栓塞模型;(4)采用肠系膜上动静脉缺血30分钟后恢复再灌注7天的方法制作大鼠肠系膜微血管新生模型。肠组织损伤两个模型制作:(1)采用夹闭肠系膜上动静脉30min后恢复再灌60min方法制作肠组织缺血模型,并于再灌注60min时取材检测;(2)采用夹闭肠系膜上动静脉30min后恢复再灌3d、7d方法制作肠组织血管新生模型,并于再灌注3d和7d分别取材检测。四种孙络病变研究及肠组织缺血研究的分组设计相同,均为50只大鼠随机均分为五组,即空白组、模型组、通心络低剂量组、通心络中剂量组、通心络高剂量组。肠组织血管新生研究应用100只大鼠随机均分为五组,即空白组、实验组、通心络低剂量组、通心络中剂量组、通心络高剂量组。通心络低、中、高剂量组分别应用400、800、1600mg/kg/d的通心络超微粉灌胃给药,空白组和模型组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孙络绌急、疏失、瘀阻研究及肠组织缺血研究的大鼠在造模前连续灌胃7天,孙络滋生研究造模后连续灌胃7天,肠组织血管新生研究大鼠于造模后连续灌胃3或7天。孙络病变检测方法:应用正立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并测量肠系膜微血管的变化情况,孙络绌急、疏失、瘀阻、滋生研究均于造模前记录大鼠肠系膜微血管基础状态,孙络绌急、疏失、瘀阻实验于造模后立即记录微血管的病理变化,孙络滋生实验于造模后第7天记录微血管新生的病理变化。检测指标:(1)孙络绌急比较造模前后绌急时间、微血管管径、血流速度及肥大细胞脱颗粒情况的变化;(2)孙络疏失比较造模前后微血管血流状态、侧枝数目、侧枝长度和出血情况的变化;(3)孙络瘀阻记录微动脉内出现血小板黏附及血栓阻塞微动脉的时间、停止照射后微动脉血流再通情况,以及照射后5min、10min、15min、20min和停止照射后5min、10min、15min时的血栓面积;(4)孙络滋生比较造模前与造模7天后微血管管径及侧枝数量、长度的变化。应用Image-Pro Plus6.0软件测量并计算相关数据。肠组织损伤检测方法:究,采用CD31+TUNEL免疫荧光双染方法测定肠组织微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情况,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测定VE-Cadherin、ANGPTL4、HMGB1和NF-κB在肠组织中的表达情况;(2)肠组织血管新生研究采用c-Fos+Trytase免疫荧光双染方法测定肠组织肥大细胞活化情况,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测定PECAM-1、NF-κB p65、TNF-α、VE-Cadherin在肠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通过RT-PCR方法测定肠组织中TLR4、ANGPTL-1、miR126基因表达的情况。 结果:孙络病变实验结果:急研究显示造模后微动脉迅速收缩、痉挛,表现为微血管管径逐渐缩窄至管腔闭塞、微血管内血流停止,随后逐渐恢复正常,同时伴有明显的肥大细胞脱颗粒现象,空白组未发生微血管收缩、痉挛的改变;通心络预给药减少了微动脉痉挛的时间、抑制微动脉管径缩小、缩短了痉挛过程、同时抑制痉挛引起的肥大细胞脱颗粒反应,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均差异明显(P<0.05)。(2)孙络疏失研究显示空白组微血管无显著异常改变,而模型组微血管侧枝数量减少、侧枝长度减少,并出现出血情况,伴有微血管内血流速度减慢,结果与空白组比较均差异明显(P<0.05);通心络预给药显著抑制微血管侧枝数量、长度的减少以及出血趋势,同时促进微血管内血液正常流动,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3)孙络瘀阻研究显示空白组微动脉无显著异常改变,模型组微动脉内出现血小板滚动、黏附,并逐渐形成血栓阻塞微动脉,停止照射后血栓并未消散,血小板黏附时间、血栓阻塞微动脉时间、停照后血流恢复情况及各时间点血栓面积的结果与空白组比较均差异明显(P<0.05);通心络预给药组显著延长血小板黏附和血栓阻塞微动脉的时间,减少血栓面积,并促进栓塞后微动脉血流的再通,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4)孙络滋生研究显示空白组微血管正常生长,包括主干的增粗和侧枝的生长,模型组Ⅰ/R区和非Ⅰ/R区的微血管较空白组管径异常增粗、侧枝数量及长度异常减少(P<0.05),通心络治疗可以显著抑制造模后微血管管径异常增粗、促进侧枝数量及长度正常生长(P<0.05)。肠组织损伤实验结果:(1)肠组织缺血研究显示,模型组内皮细胞凋亡指数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通心络低、中、高剂量组的内皮细胞凋亡指数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且通心络高剂量组与空白组比较内皮细胞凋亡指数无明显差别(P>0.05);模型组VE-Cadherin及ANGPTL4的表达较空白组仅稍有增高或不增高,通心络低、中、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比较可以显著促进VE-Cadherin及ANGPTL4蛋白的表达(P<0.05);模型组HMGB1和NF-κB的表达较空白组明显增高(P<0.05),通心络低、中、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比较可以显著抑制HMGB1和NF-κB蛋白的表达(P<0.05)。(2)肠组织血管新生研究显示,Ⅱ/R后3天和7天,模型组炎症反应相关的肥大细胞活化水平、TLR4mRNA、TNF-α、NF-κB的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且TLR4mRNA、TNF-α、NF-1B在Ⅱ/R后7天较Ⅱ/R后3天表达进一步升高(P<0.05);模型组黏附分子PECAM-1表达升高(P<0.05),紧密连接蛋白VE-cadherin表达降低(P<0.05),VE-cadherin在Ⅱ/R后7天较Ⅱ/R后3天表达进一步降低(P<0.05);模型组ANGPTL4表达降低(P<0.05),miR126表达升高(P<0.05)。通心络低、中、高剂量组可以显著降低Ⅱ/R后3天和7天炎症相关肥大细胞活化水平、TLR4mRNA、TNF-α及NF-κB的表达量、降低黏附分子PECAM-1的表达、升高紧密连接蛋白VE-cadherin和血管保护蛋白ANGPTL4的表达(P<0.05)。 结论:孙络病变研究结论:(1)孙络绌急以孙络持续收缩、挛急为特征,伴有孙络运行气血功能的缺失;(2)孙络疏失以孙络数目的减少、孙络运行气血功能丧失为特征,伴有气血溢出孙络外的表现;(3)孙络瘀阻以孙络内气血瘀滞逐渐形成坏血、死血阻塞孙络为特征,伴有孙络功能的缺失;(4)孙络滋生以孙络主干异常增粗、侧枝异常减少为特征,伴有无序无功能孙络的异常增多。通心络预给药或治疗可以一定程度的缓解或抑制孙络病变的病理过程、促进孙络损伤的恢复。肠组织损伤研究结论:(1)肠组织缺血存在内皮细胞凋亡、内皮屏障损伤和严重炎症反应的病理变化,通心络预给药可以减轻内皮细胞凋亡、保护内皮屏障并减轻炎症反应。(2)肠组织血管新生存在以肥大细胞活化、TLR4-NF-κB/TNF-α通路激活为核心的炎症反应,同时存在血管渗透性增加和内皮屏障损伤,通心络治疗可以有效抑制肥大细胞活化、TLR4-NF-κB/TNF-α通路的炎症反应,同时可以保护血管功能。总体而言,在孙络病变可视化研究和肠组织分子生物研究当中通心络中剂量显示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