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塬区农田—果园镶嵌布局深剖面土壤水分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rryS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水是陆地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旱作地区制约植物生长的关键因子。地处黄土高原南部的黄土塬区,近三十年来果园建设渐成规模,粮食作物与果树对土壤水分的利用各有特点,农田–果园镶嵌分布格局下的深层土壤水分消耗特征及土壤水资源协同利用模式引人关注,对该问题的深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阐明土壤水库功能,协调推进区域粮食生产与果业发展。本文在位于黄土塬区的庆阳、长武和洛川塬区分别选取不同树龄苹果园及邻近农田,从样点到区域尺度,通过野外采样、室内分析等手段,并结合数理统计、整合分析等方法,就黄土塬区农田-果园镶嵌布局深剖面土壤水分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黄土塬区苹果园深层包气带土壤干燥化特征。庆阳、长武和洛川的土壤质地在0~23 m垂直剖面上呈现相似的变化趋势,且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在0~3 m土层中,气候因素(降水量)与土壤水分显著相关,其影响SWC变异的相对贡献率达到46.9%。在3 m以下土层上,影响SWC变异的主导因子及对应土层分别为:树龄(3~13 m)和土壤质地(>13 m)。果园土壤干层起始深度为2~3 m,其受降水影响较大,而土壤干层厚度却随树龄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果树根系耗水深度和土壤水分亏缺量(与农田相比)则呈现“S”型变化,大体在20龄以后,果树根系吸水深度不再增加,年耗水量逐渐与年降水量持平。(2)区域尺度上农田转变为果园后深层土壤水分演变过程。农田转变为果园后,果树不断吸收利用深层土壤水分,导致深层SWC在幼龄期以后随着果树不断生长消耗而降低,直到20龄以后逐渐保持稳定;受降水量空间变异的影响,从年降水量500 mm地区到650 mm地区,果园深层SWC随之显著增加。栽植密度对果园土壤水分的影响则因树龄而异:在幼龄期,不同栽植密度苹果园深层SWC有显著差异(P<0.05),而在衰老果园中栽植密度对SWC的影响减弱,但均显著低于对照(农田)。整体而论,黄土塬区农田变为果园会导致土壤水分出现过度消耗,这是树龄、栽植密度以及降水量水平等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建议果园栽植规划中,应平衡果树生产力与土壤水分关系,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合理配置栽植密度,推进区域果业可持续发展。(3)农田-果园镶嵌布局下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在24龄果园-农田交界带中,随着距果园测定距离的增大,相邻农田样地下剖面土壤水分受果园的影响愈小。农田-果园交界带上的土壤水分分布存在明显的边缘效应:苹果树能够吸收邻近农田2 m以下的土壤水分来满足自身需求,24龄果园的水平吸收范围达到7 m,表现出对邻近农田的依赖,但10龄果园未影响到邻近农田的土壤水分。在塬区农业生产中,建议以粮食自给确定农田面积阈值,维持合适的农果面积比例,农田地块的宽度不小于14 m,以推进区域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协调区域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4)农田和不同树龄苹果园土壤有机碳分布及其与深层土壤水分的相互作用。受黄土-古土壤序列在剖面分布的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在剖面呈现相似的变化规律,苹果树种植显著影响到0~40 cm剖面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农田相比,果园土壤剖面碳储量随树龄增加先减少后增加,并超过农田,但各树龄阶段无显著差异。降水、气温及树龄对浅层土壤有机碳影响较大,而深层土壤有机碳更多受到土壤质地的影响。此外,0~1 m土壤碳储量仅占整个剖面土壤碳储量的8.83%±1.88%,表明深层土壤累计碳储量较高,这对未来土地利用管理以及评估陆地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研究通过大量的野外测定以及文献整合分析,阐明了黄土塬区农果镶嵌格局下典型样地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特征,描述了农田和果园深层土壤有机碳分布及其与土壤水分的关系,提出了有助于土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考虑粮食自给的粮果业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建议。这对于合理调整黄土塬区土地利用结构,协调推进区域粮食安全、果业生产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设施农业高度集约化的利用方式对土壤生产功能、污染物行为等影响突出,导致土壤发生退化。陕西省作为我国西北地区主要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之一,设施农业生产已成为陕西省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然而,相较于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设施农业高种植强度及化肥农药的过量投入,带来了一系列土壤质量恶化问题,并逐步成为陕西省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因此,为表征设施农业土壤退化特征,剖析其土壤退化的成因,评价其生态与健康风险
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坡陡沟深,地形复杂,水土流失严重。随着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在工程建设中出现了大量45°以上的高陡边坡,在暴雨径流作用下往往造成严重的土壤侵蚀。为探明降雨条件下黄土高陡边坡降雨径流侵蚀的水动力学特性及输沙机理,本研究采用室内外模拟降雨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坡度、不同坡面条件、不同雨强组合条件下黄土高陡边坡的产汇流过程、水动力学参数特征及侵蚀产沙输移规律。取得了以下结论:(1)高陡边坡
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是十字花科作物的重要害虫,具有分布广、世代短、繁殖快、抗药性发展迅速等特点,给蔬菜生产造成了巨额的经济损失。由于化学杀虫剂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小菜蛾对目前市面上所有类型的杀虫剂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所以探究小菜蛾对杀虫剂的抗药性机理迫在眉睫。解毒酶介导的代谢抗性在小菜蛾对杀虫剂的抗药性机理中尤为重要,但小菜蛾解毒酶对很多杀虫剂解毒代谢的分子机制
持久性自由基(Persistent free radicals,PFRs)是相对于瞬时自由基提出的带有未配对电子的有机基团或化合物,半衰期可达到数小时到数月,广泛存在于土壤环境中。有研究表明,腐殖质是土壤中PFRs的重要载体。腐殖质的来源不同,所携带的PFRs的类型和活性可能存在明显差异,进而会影响其潜在的环境行为。因此,本论文以腐殖质为研究对象,结合电子顺磁共振波谱(Electron param
磷(P)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由于农作物系统磷素管理和利用效率低下,使得磷素对农业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作用日益增强。磷肥施入土壤后,80%被固定,这会降低土壤中磷素的生物有效性,造成资源浪费,增加农民劳动成本。石灰性土壤上长期施用氮磷肥可能会影响土壤中磷的组成和有效性,从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关于长期施肥对土壤磷素有效性影响已有大量研究,但长期施肥对土壤磷组分的影响尚不明确。本文利用在黄土高原
施用磷肥是提高土壤磷水平、维持作物高产的重要手段。由于磷矿资源有限且不可再生,磷高效利用一直是科学研究热点之一。磷肥施入土壤后易被吸附固定,有效性降低,长期不同施肥显著影响土壤磷含量、形态及有效性。另外,土壤管理方式的改变,如农田撂荒或裸地休闲等也影响土壤磷形态及有效性。因此,理解施肥或土壤管理方式对土壤磷形态变化及有效性的影响是提高磷肥利用效率,延长磷资源使用寿命的基础。本研究基于陕西关中平原1
砾石在全球尺度下广泛分布,土壤中存在的砾石毋庸置疑将影响土壤水文循环过程。砾石对水文过程的影响取决于其在土壤中的位置。不同的砾石布设格局对坡面水文过程影响极其明显,特别是对于埋藏于表层土壤以上的砾石而言,因其不直接参与表土的水文过程而往往被忽视,但是这种砾石布设模式往往是引起重大自然灾害的主要因素。本论文针对砾石在水文循环中的特殊性,收集大量有关砾石研究的典型文献,总结归纳出砾石研究的趋势变化以及
黄土高原苹果园以其在经济和生态效益得以在该区域迅速发展,但这也不可避免的改变了区域的深层土壤水文过程。深层土壤水作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稳定性特征指标之一,对植被抵御干旱和地下水补给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关于深层土壤水在植被不同年龄阶段以及降水年(枯水年、平水年、丰水年)消耗速率的认识并不充分。前人关于黄土高原地区深层土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0-5 m土层,而对于5 m以下土壤水动态变化特征的研究较
温室气体排放和活性氮损失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而农业活动是温室气体排放和活性氮损失的重要来源。氧化亚氮(N2O)是一种生命周期长、增温潜势大的温室气体,是农田活性氮损失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氮功能微生物介导的氮循环是土壤N2O产生的主要来源,同时土壤氮功能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功能受到耕作强度的显著影响。以深松耕和免耕为主要特征的保护性耕作措施被普遍认为是一种改善土壤健康和减少农田氮损失的农业管
黄土塬塬面广阔平坦,具有极其宝贵的土地资源及农业生产条件,是黄土高原重要的粮果生产基地。然而长期严重的沟头溯源侵蚀,使塬面不断被蚕食,造成塬面萎缩,给塬面农田、村庄、城镇及厂矿安全带来威胁,并对当地生态建设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危害。以往通过野外调查和遥感解译的方法进行大尺度溯源侵蚀的研究较多,而针对影响因素模拟试验的机理研究较少。针对黄土高塬溯源侵蚀过程,以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董志塬沟头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