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尔《笛卡尔式的沉思》中的“他人经验”问题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ravi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人经验”(Fremderfahrung)问题,是胡塞尔在《笛卡尔式的沉思》(Cartesianische Meditationen,以下简称《沉思》)中所着重处理的课题,同时也是胡塞尔整个先验现象学论说逻辑中的重要环节。胡塞尔这一问题的探讨最早可以追溯到1901年发表的《逻辑研究》。经过初版于1913年的《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所发生的向绝对先验路径的鲜明转向与理论奠基之后,“他人经验”问题进而在出版于1931年的《沉思》中得到比较充分地探讨。在上述文本之外,胡塞尔还陆续写作了大量探讨“交互主体性”问题的手稿,即后来被辑录为《胡塞尔全集》(Husserliana)之第13-15卷的那部分内容,其中也包含了对“他人经验”问题的广泛讨论。胡塞尔现象学致力于实现“哲学作为严格科学”的改造,并谋求以此达成对纯粹意识自身及全部世界意义的更为清晰而明确的认识。通过“先验还原”路径并借助“本质还原”等方法,传统意义上的外部事物与内在理性之关系、物质与精神之关系等问题,在胡塞尔这里都被划归于“意识行为-意向对象”(Noesis-Noema)的先验结构中,接受“本质直观”的省察,进而在此基础之上重新构造“世界”的意义。在这一过程中,“他人(经验)”问题正是一个关键性环节。作为“本质科学”,胡塞尔将其先验现象学视作一切“事实科学”之基础,因此,先验现象学也必须为关于“人之自身”或“人之社会”现象的问题领域奠定“科学的”根基。根据先验现象学,在主体对于“他人”和“人之社会”现象的先验意向构造结果中,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客观性”(Objektivitaet)、“可靠性”(Sicherheit);或者说在先验现象学的理解中,作为泛称的“人”和作为泛称的“人之社会”必然具有某种“普遍本质构造”(Universale Eidos)。这种观念性成果就建基于“自我经验-他人经验”这一结构之中。在先验现象学框架内,发生于“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共感知”、“共此在”作为意向成就具有先验的确定性(Apodiktizitaet)和现实性(Wirklichkeit)。以其为基础,一种寓于交互主体属性之中的“共现世界”得以涌现,其中既包涵着“理性”或“形相”的成分,也含有“非理性”或“形像”(质料)的因素。而属于更高构造位阶之上的其他“人-间”现象问题——包括与“社会-政治”问题域关系紧密的“公共性”问题——就得以在上述意义背景之中萌生出复杂的意义结构与内容。“共现世界”可以在多种层次上或区域上来言说。胡塞尔着重讨论了“自然周遭世界”、“文化周遭世界”以及“客观精神世界”。“人”在“自然周遭世界”中得以实现对其自身的具体化,但与此同时他也就不再是纯粹独立自持的个体性存在,而是在“生活”意义情境中与一个“存在性的”、“实践性的”周遭世界发生紧密关联。由此,“生活-行动”这一概念得以构成,它们起源于个别主体的先验意义构造之中,但成就于复数化的主体之间交互建构并保持“互属共享”的生活世界之中。与每一个作为单子的个体之人相类似,这些共享着某种意义构成的群体之人都置身于彼此共同构造的这个周遭世界之中,一起造就属于这个群体范围之内的若干“公共”性涵义。这种“公共”意义成果具有某种稳定性,但由于每一个主体都拥有先验而自由的意识行为能力,因而每个人的意向动机及其投射都可以发生变更,由此也就可以引起群体内部之“公共”意义世界的变化乃至变革——每一个人所具有的自身“位格”可以发生变更,群体位格也可以相应地发生变更。在“变”与“不变”之间,就隐含着“公共”世界所可能具有的诸多可能性,在其中就包含了与“社会-政治”问题有关的诸多条件。从意义构造秩序上来说,在“公共”概念得以构成之前至少还可以存在另一个居间性概念——“公群”。相对于“群”概念来说,“公”是一个属于更高层级的意义构造成果。在“公”与“群”之间先天地具有某种歧异之处:“群”意味着对“个体”之必要性和合法性的在先承认,因为必然是先有“个体”而后才能言说由个体组合而成的“群体”;而“公”则意味着对个体之意义的“悬置”——它未必是取消或否定“个体”之意义,但至少是将其暂时隐匿而不顾。因此,“公共”概念基本是一个内在同一的概念,而“公群”则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具有内在分裂性的概念。由此,在严格的意义上,“公群”概念应该被记为“公-群”,这便得以凸显其作为一个“结构性存在”的特征,为进一步讨论其所可能具有的丰富内涵容留更多的余地。从一定角度来说,所有关于“社会-政治”问题的讨论都难以逃脱与“公共性”、“个体性”以及两者之间关系问题的牵连,而胡塞尔现象学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为所谓“社会-政治”哲学(科学)的深化与更新提供了若干基础性元素。
其他文献
我从事音乐教学工作已经是第四个年头,我以青春的热情和对音乐的专注,一直以来都在不停地为自己加油充电。怎样才能让孩子们在音乐课堂中既能学到知识又能轻松快乐的成长。对
地方本科高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主体力量。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在高校发展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明确办学定位,多措并举,
福斯特的《霍华德庄园》立足处于转型时期的爱德华时代,通过描绘不同阶层、不同家庭背景的人物以及他们的个人选择和行为方式,凸显了当时社会在阶级、物质、文化、精神等方面存
近期,奥地利科学家在量子纠缠系统领域创下新记录:成功实现了20量子比特系统内受控的多粒子纠缠。研究人员在3个、4个和5个量子比特的所有邻组间检测到了真正的多粒子纠缠。新
空间包括物体的体积、维度、形状、位置、顺序以及排列等,本研究着重探讨界标的维度感知,在语言上表现为方位表达词。介词,特别是空间方位介词,自成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焦点以来
为进一步健全教育科研管理体系,提升成都教育科研品质,近日,成都市教育局印发《成都教育科研2015年工作要点》,今年,成都市将围绕学前教育质量提升、来蓉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教师人
博物馆学相关理论的发展一直以来偏重于博物馆实务、机构管理以及建筑与藏品作为艺术品本身的美学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讨论。特别是在注重实效的西欧与北美博物馆界,由于博物馆
通过控制碳排放来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重要议题。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高度关注,碳汇功能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限制人类社会中的碳排放源与增加大自然中的碳汇源是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两种基本路径。目前,碳排放源控排技术、体系等已经较为成熟,而碳汇源控排在近些年才逐步兴起,但其意义重大。碳汇政策是有关以实现碳汇功能为目标的一套政策合集。通过分析碳汇政策,有助于我们把握碳汇政策的导向是否合理,
集中供热系统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近年来,以资源性发展为依托的北方城市集中供热系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供热系统优化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进行集中供热系统优化
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促进了高层建筑数量和规模的迅速扩大。在高层建筑的设计中,如果对防火设计缺乏考虑或考虑不周全,一旦发生火灾,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