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家冢祔冢殉葬墓出土玉器的玉石学研究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ndeadmoon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熊家冢墓地是我国目前已经清理出的规模最大、布局最完整、规格最高的楚国高等级楚王墓,它位于湖北荆州地区,东南临近楚郢都纪南城。整个墓地由主冢、祔冢、殉葬墓、车马坑、祭祀坑组成,墓区分布等级严谨,出土器物丰富。本文主要以熊家冢祔冢殉葬墓出土的55件玉器为研究对象,利用宝石学、地球化学、考古学等科学方法手段,从玉石、玉器、玉文化三个层面展开讨论,重点关注出土玉器的材质、矿料来源、工艺特征及熊家冢祔冢殉葬墓的殓玉制度,为进一步研究楚国玉文化奠定基础。通过研究,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本文查明了熊家冢祔冢殉葬墓出土玉器的材质。玉质主要分为五类:透闪石质44件、蛇纹石1件,滑石1件,玛瑙1件,水晶8件,其中透闪石占80%,为熊家冢祔冢殉葬墓的主要材质。2、本文探讨了熊家冢祔冢殉葬墓出土透闪石质玉器的玉料特点。(1)颜色主要以青白色、糖白色为主,另有少量白色、花青色;(2)肉眼观察无油脂光泽,但在透射光下观察,该批玉器玉料细腻,呈半透明状;(3)放大检查可见大量黑色呈点状、针状、短柱状形态的石墨包裹体;(4)该批玉器的透闪石晶体呈粗纤维状交织排布。3、本文初步解决了熊家冢祔冢殉葬墓出土透闪石质玉器的矿料来源问题。除了上述颜色特征、晶体结构、杂质矿物,在稀土元素方面,稀土总量含量不高,大部分样品Eu异常明显,轻重稀土分异不明显,稀土配分曲线呈略微左倾趋势。在微量元素方面,样品的微量元素变化趋势相对一致,多数表现为元素Pb、Sn、Sb相对富集,元素Rb、Th、Hf、Ti亏损。利用现代五大矿区透闪石玉样品的主微量元素数据建立LDA产地判别模型,采用逐步剔除的方法,最终发现该批玉器的产源与新疆、青海、甘肃地区重合。4、本文详细分析了熊家冢祔冢殉葬墓出土玉器的器型及纹饰特征。该批玉器的器型包括玉璧、玉环、玉珩、玉佩、玉珠、玉管等六类,其中仅有2件玉环、2件玉珩及1件玉佩上有纹饰,其他玉器均为素面玉器。5件有纹饰的玉器上雕琢的主要为勾连云纹、谷纹、龙纹、网格纹,并在内外廓处均有双阴刻线。5、本文利用微痕分析法讨论了熊家冢祔冢殉葬墓出土玉器的加工工艺。(1)切割工艺:采用锯片切割工艺切割原料,且多为双向对切。(2)琢纹工艺:该批玉器多使用阴刻线工艺和透雕工艺进行琢纹,在超景深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使用小型砣具加工痕迹。(3)钻孔工艺:玉环及玉璧多采用管钻加工,以单面钻孔为主,其钻孔呈喇叭状;水晶珠、玉珩及玉佩上的小孔多采用桯钻加工,以双面钻孔为主,其钻孔为圆柱状。(4)抛光工艺:该批玉器抛光程度并不高,虽肉眼不可见抛光痕,但从玉器表明仍保留的切割痕迹可以看出,该批玉器并未经过细致的抛光。总体上来说,熊家冢祔冢殉葬墓出土玉器制玉水平较高,并且该时期楚人制定出完整的玉器加工流程。6、本文分析了熊家冢祔冢殉葬墓中出现的玉器组合现象,并尝试对组玉佩进行了复原。其中,NPM3出土的38件玉器可划分为殓尸用玉、组玉佩、足端殓玉三组,组玉佩又包括两个类型,Ⅰ式组玉佩全部由玉环组成,Ⅱa式组玉佩由玉环和玉珩组成,Ⅱb式由玉龙佩和玉珩组成;NPM12出土的14件玉器同样也可划分为三组,与NPM3不同的是,其组玉佩是由水晶珠和龙形玉佩组成。7、本文分析了熊家冢祔冢殉葬墓墓葬等级,并依据现有资料对殉葬墓墓主人的身份进行了讨论。通过分析墓葬规模、棺椁数量、随葬品种类,可以发现熊家冢祔冢殉葬墓均为第四等级墓葬,但玉器的数量又明显多于同级别其他楚墓的出土情况,推测这些殉葬者均与楚王夫人关系亲近。8、本文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探讨了熊家冢祔冢殉葬墓的殓玉制度。该批玉器依据功能划分主要包括两种:丧葬用玉和服饰用玉。所有殉葬墓中均随葬有符合其身份等级的丧葬用玉,以殓尸玉璧为主,除此之外,在3号和8号殉葬墓中还出土了功能为服饰用玉的组玉佩,表明其身份的独特性。
其他文献
期刊
本文从北京辖区会计师事务所和辖区上市及挂牌公司两个维度,全面梳理辖区会计师事务所监管基本情况、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执业状况,特别关注新所、新业务带来的市场格局变化,重点分析关键审计事项和审计意见的确定和披露质量,为后续监管提供坚实基础。
作为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中的核心城市,深圳被赋予了更高的发展期待,打造"民生幸福标杆"城市成为重点关注的目标之一。深圳传统的以市场化为主导的城市更新模式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导致了城市破碎化开发的问题,继而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公共利益在空间层面落地。在此背景之下,以强化公共利益导向的城市更新统筹模式成为学界和业界下一阶段的研究热点。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关于城市更新统筹的概念缘起、现状特征及发
通过收集粤港澳大湾区591项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借助核密度分析与地理探测器分析方法,研究新时期粤港澳大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的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东莞及佛山等经济相对较为发达的城市,且其数量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不同的聚集模式,其中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
后任注册会计师在对以前的年度财务报表进行重新审计时,可能与前任注册会计师的意见不一致,而高效的沟通和有效的方法有助于解决意见分歧、提高审计效率、增强审计效果。在2018年和2020年,航天通信两次因子公司的前期差错而对以前年度财务报表进行重述,并委托事务所对重述后的报表进行重新审计。而在重新审计的过程中,前后任注册会计师因在意见分歧上缺乏有效沟通而使审计过程一波三折。本文以此为例,深入分析在意见分
铁磁性薄层金属因其防腐、耐磨等优点被应用到很多领域。厚度是表征质量的指标之一,而薄层金属的厚度一般在几微米到几百微米,在众多无损检测方法中,脉冲涡流技术具有非接触、不需耦合剂、检测效率高等优点,特别适用于薄层金属厚度检测。常规脉冲涡流因为提离影响容易产生误差。为抑制提离影响,本文研究了基于脉冲涡流的提离交叉点(LOI)的厚度检测方法,通过解析模型建立、方法性能对比、关键因素的影响分析,对比确定了最
胃癌是一种高度侵袭性的癌症,在靶点、调控机制、免疫微环境的细胞种类、状态和亚群分布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异质性,传统的群体水平分析无法精确揭示这些差异性。而单细胞测序技术(single cell sequencing, SCS)具有能够鉴定细胞异质性的优势,有助于为胃癌异质性的研究拓宽新思路,对胃癌的精准诊断、筛选潜在免疫治疗靶点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该文综述了单细胞测序技术在胃癌免疫微环境、胃癌细胞
目的 探究胃癌及胃正常组织的细胞组成,分析调节性T细胞在胃癌及胃正常组织中的差异。方法 下载胃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数据并进行质控、降维聚类及细胞注释,提取调节性T细胞进行差异基因、轨迹、GSVA及细胞相互作用分析,明确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来源的调节性T细胞特征。结果 在细胞组成方面,不同患者、不同样本类型之间存在较大异质性。与正常组织相比,调节性T细胞在肿瘤组织占比更高,与细胞死亡、细胞周期等通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