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熊家冢墓地是我国目前已经清理出的规模最大、布局最完整、规格最高的楚国高等级楚王墓,它位于湖北荆州地区,东南临近楚郢都纪南城。整个墓地由主冢、祔冢、殉葬墓、车马坑、祭祀坑组成,墓区分布等级严谨,出土器物丰富。本文主要以熊家冢祔冢殉葬墓出土的55件玉器为研究对象,利用宝石学、地球化学、考古学等科学方法手段,从玉石、玉器、玉文化三个层面展开讨论,重点关注出土玉器的材质、矿料来源、工艺特征及熊家冢祔冢殉葬墓的殓玉制度,为进一步研究楚国玉文化奠定基础。通过研究,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本文查明了熊家冢祔冢殉葬墓出土玉器的材质。玉质主要分为五类:透闪石质44件、蛇纹石1件,滑石1件,玛瑙1件,水晶8件,其中透闪石占80%,为熊家冢祔冢殉葬墓的主要材质。2、本文探讨了熊家冢祔冢殉葬墓出土透闪石质玉器的玉料特点。(1)颜色主要以青白色、糖白色为主,另有少量白色、花青色;(2)肉眼观察无油脂光泽,但在透射光下观察,该批玉器玉料细腻,呈半透明状;(3)放大检查可见大量黑色呈点状、针状、短柱状形态的石墨包裹体;(4)该批玉器的透闪石晶体呈粗纤维状交织排布。3、本文初步解决了熊家冢祔冢殉葬墓出土透闪石质玉器的矿料来源问题。除了上述颜色特征、晶体结构、杂质矿物,在稀土元素方面,稀土总量含量不高,大部分样品Eu异常明显,轻重稀土分异不明显,稀土配分曲线呈略微左倾趋势。在微量元素方面,样品的微量元素变化趋势相对一致,多数表现为元素Pb、Sn、Sb相对富集,元素Rb、Th、Hf、Ti亏损。利用现代五大矿区透闪石玉样品的主微量元素数据建立LDA产地判别模型,采用逐步剔除的方法,最终发现该批玉器的产源与新疆、青海、甘肃地区重合。4、本文详细分析了熊家冢祔冢殉葬墓出土玉器的器型及纹饰特征。该批玉器的器型包括玉璧、玉环、玉珩、玉佩、玉珠、玉管等六类,其中仅有2件玉环、2件玉珩及1件玉佩上有纹饰,其他玉器均为素面玉器。5件有纹饰的玉器上雕琢的主要为勾连云纹、谷纹、龙纹、网格纹,并在内外廓处均有双阴刻线。5、本文利用微痕分析法讨论了熊家冢祔冢殉葬墓出土玉器的加工工艺。(1)切割工艺:采用锯片切割工艺切割原料,且多为双向对切。(2)琢纹工艺:该批玉器多使用阴刻线工艺和透雕工艺进行琢纹,在超景深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使用小型砣具加工痕迹。(3)钻孔工艺:玉环及玉璧多采用管钻加工,以单面钻孔为主,其钻孔呈喇叭状;水晶珠、玉珩及玉佩上的小孔多采用桯钻加工,以双面钻孔为主,其钻孔为圆柱状。(4)抛光工艺:该批玉器抛光程度并不高,虽肉眼不可见抛光痕,但从玉器表明仍保留的切割痕迹可以看出,该批玉器并未经过细致的抛光。总体上来说,熊家冢祔冢殉葬墓出土玉器制玉水平较高,并且该时期楚人制定出完整的玉器加工流程。6、本文分析了熊家冢祔冢殉葬墓中出现的玉器组合现象,并尝试对组玉佩进行了复原。其中,NPM3出土的38件玉器可划分为殓尸用玉、组玉佩、足端殓玉三组,组玉佩又包括两个类型,Ⅰ式组玉佩全部由玉环组成,Ⅱa式组玉佩由玉环和玉珩组成,Ⅱb式由玉龙佩和玉珩组成;NPM12出土的14件玉器同样也可划分为三组,与NPM3不同的是,其组玉佩是由水晶珠和龙形玉佩组成。7、本文分析了熊家冢祔冢殉葬墓墓葬等级,并依据现有资料对殉葬墓墓主人的身份进行了讨论。通过分析墓葬规模、棺椁数量、随葬品种类,可以发现熊家冢祔冢殉葬墓均为第四等级墓葬,但玉器的数量又明显多于同级别其他楚墓的出土情况,推测这些殉葬者均与楚王夫人关系亲近。8、本文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探讨了熊家冢祔冢殉葬墓的殓玉制度。该批玉器依据功能划分主要包括两种:丧葬用玉和服饰用玉。所有殉葬墓中均随葬有符合其身份等级的丧葬用玉,以殓尸玉璧为主,除此之外,在3号和8号殉葬墓中还出土了功能为服饰用玉的组玉佩,表明其身份的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