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便与中国文化产生了碰撞、交流、融合。在这一系列佛教中国化过程之中,出现了独具特色的疑伪经现象。《妙法莲华经马明菩萨品第三十》正是众多敦煌疑伪经中的一部精品,它通过对印度佛教的内容进行借鉴、改造和创新,展现出了中印交融之下的独特思想,表达和反映了当时社会情况、民众心理和信仰诉求。本文主要从文献和义理两个维度对《妙法莲华经马明菩萨品第三十》进行了相关研究,共有三章,同时增加一个附录。第一章“《妙法莲华经马明菩萨品第三十》文献研究”,以文献考据的方式对该疑伪经进行了考察。第一节,对该疑伪经现存的四个敦煌写本(S.2734、P.3008(P.3008役)、S.4572、S.3051)进行了较为完整的版本及文献整理。第二节,根据上一节的文献整理情况及目前所能掌握的相关资料对该疑伪经进行了断代,通过对该疑伪经创作年代上限和下限的推断,最终将其创作年代确立在公元794年到公元980年这一区间之内。第二章“《妙法莲华经马明菩萨品第三十》义理研究”,对《妙法莲华经马明菩萨品第三十》中最具佛教中国化特色的两个思想——“增寿益算”和“天仙杂糅”——进行了重点研究,并进而得出了“疑伪经的作者往往是基于佛教本位,根据当时的民众需要(或者政治需要以及个人表达愿望)吸收中国传统思想,用一种当时民众能够接受乃至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传播一定的佛教思想”这一结论。第一节“增寿益算”,认为该疑伪经对印度佛教以“业报”思想和“缘起”思想为核心的寿命观念进行了改造,加入了人格神操控的色彩,从而使得该疑伪经中的寿命观念呈现出了一种道教中的主动性、获取性的态度,而一反先前佛教思想中对寿命所表现出来的随顺性(被动性)、接受性的态度。而该疑伪经之所以进行这一改造正是基于当时的社会背景——道教的广泛民众基础及社会的动荡不安。第二节“天仙杂糅”,从“星斗崇拜”和“须弥山与昆仑山的混同”这两个层面分析了该疑伪经中将佛教诸天体系与道教神仙体系进行杂糅的现象。第三章“从《妙法莲华经马明菩萨品第三十》看敦煌疑伪经的价值”,以《妙法莲华经马明菩萨品第三十》为代表,论述了一众敦煌疑伪经的价值。第一节“作为一般文献的价值”,从将敦煌疑伪经作为一般文献的视角,阐释了其语言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第二节“作为佛教文献的价值”,从将敦煌疑伪经作为佛教文献的视角,说明了其义理价值和校勘价值。附录部分根据现存的敦煌写本对《妙法莲华经马明菩萨品第三十》录文、整理和点校。本文最终认为,以《妙法莲华经马明菩萨品第三十》为代表的一众敦煌疑伪经是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典型产物,而对敦煌疑伪经的深入研究正是彰显了“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疑伪经的创作者往往是在佛教本位立场之下,结合当时的社会需要或者个人表达意愿,通过有选择性的吸收中国传统思想对印度佛教思想内容进行改造,使其能够在当时社会中获得更为广泛的流行和传播,进而为佛教奠定了坚实的民众基础。也正因其如此,疑伪经将是反映当时社会情况、民众心理以及宗教诉求的一个切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