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二五以来,我国把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高到了促进经济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高度,政府部门开始通过政府产业基金的形式支持区域重点产业的发展。然而,随着国民经济市场化,政府产业基金体量增加的同时也暴露出更多的风险:政府过度干预、缺乏专业决策、投向分散、财政资金“刚性兑付”等。相反,政府产业基金的审计规模却依然较小,地方审计局缺乏审计的权限和资源,而审计署直属派出机构由于整体审计任务繁重,对政府产业基金的审计也缺乏应有的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亟需集聚审计力量加强对政府产业基金的审计监督,并注意过程中的审计风险防范,提高产业基金审计质量,反映和揭示政府产业基金在设立、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风险点和薄弱环节,从而保障政府产业基金规范有序地运行与国家资产的有效利用。文章基于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风险管理理论和PDCA循环管理理论,总结政府产业基金的发展现状、组织模式和监管政策,分析归纳了导致政府产业基金审计面临风险的原因,包括:审前风险评估不足、审计实施方案缺乏指导性、产业基金的结构复杂性和金融传染性、审计工作考评压力、审计机关资源限制和审计依据不健全等。然后通过梳理康达产业基金审计案例,结合实务,具体分析案例审计过程中防风险措施与形成案例潜在审计风险的原因。最后,基于PDCA理论,从计划、执行、检查、反馈修正四个阶段提出政府产业基金审计风险防控路径:加强产业基金审前风险评估、洞悉产业基金特征转换实施方案切入点、完善金融审计人才队伍建设、前移审计关口建立常态化取证机制、调整审计人员绩效考评体系、构建横向协作机制、尽快出台《产业基金法》,规范产业基金绩效评价等。文章通过对现有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大多数的国家审计风险研究主要停留在系统层面,往往缺乏对于具体审计项目类型的针对性研究。即使是结合具体审计项目类型的审计风险的研究,研究的的范围也较为局限。本文结合政府产业基金发展现状与特征,有针对性地对政府产业基金审计项目的审计风险与防范进行研究,提出有参考性的建议,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另外,本文结合实例分析政府产业基金审计风险,并将PDCA理论与全面审计风险管理相结合,为后续的研究开拓新的思路,对于促进审计全覆盖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