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多元化娱乐方式盛行,戏曲作为一种传统的娱乐方式日趋萎缩,所占演出市场份额不断下降。作为戏曲表演艺术的载体——剧团,其发展状况值得关注。国营剧团由于自身性质和国家支持,整体变化相对稳定。但民营剧团在一定时期内“你方唱罢,我方登台”,实力参差不齐,其发展状况令人堪忧。山西省戏剧研究会文华晋剧院,是太原周边生命力最为顽强的民营剧团之一,于2007年9月在太原挂牌成立,前身是尖草坪区文华晋剧团(国营剧团),位于尖草坪区柴村迎宾北路22号,全院有演职人员70余人,剧院配有一流的服装、灯光、幕布、音响等设备,能配备两个大型剧团,文华实验团和文华艺术二团。剧院自成立以来,常年送戏下乡,近年来呈现强劲的发展态势,为发展文化事业和繁荣地方经济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自成立以来,到2009年为演出繁盛期,平均每年演出场次达400-500场,就是最近几年演出不景气,演出场次一年也达300-400场,演出次数之多居山西民营剧团之首。根据笔者近一年来的跟团调查得知,该团的演出范围主要在山西省太原市内及其周边,东至阳泉盂县,西至陕西榆林、神木,北至忻州繁峙,南至介休。剧团演员实力雄厚,有著名须生李月仙的弟子齐秀玲、著名青衣王万梅的弟子乔玉娟、著名老生武忠的弟子陈林海等,一些重要台口还聘请梅花奖获得者栗桂莲、郭彩萍,国家二级演员张芙蓉等助力演出。文华晋剧院的主要经济来源,为高强度频繁而集中的演出戏金收入。剧团演出场次多,收入则多;剧团人员少,分配则更高。在现今多元化娱乐方式并存的情况下,剧团自身的经济情况也大不如之前,演出市场萎缩,失去昔日的光彩。根据笔者调查分析,制约剧院发展有这几方面的原因,随着改革开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剧团演出市场不断流失;戏剧人才青黄不接,剧团演出人员后继乏人,直接制约着剧团的生存发展;剧院资金整合单一,盈利模式单一,资金不足。针对其问题,笔者尝试提出一些措施和建议,剧团要打造精品剧目,加强人才培养,增强市场竞争力;剧团要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贴近群众,努力培养戏曲观众;改变单一盈利模式,并加强与戏校、企业合作,拓宽戏曲发展道路。民营剧团的增减,从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戏曲的兴衰,剧团的消失会直接影响剧种的存亡,所以,对民营剧团的保护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