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敬诗歌现代性特征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garet9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方敬是我国著名诗人、散文家,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即开始创作,共出版八部诗集。但海内外对方敬及其诗文的研究很少,这种状况与其在新诗史上的地位极不相称。本文试图把他置于当时的诗歌发展的大背景中进行历时性和共时性的打量和考察,对其诗歌的现代主义特征作一全面描述。论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立足方敬创作的三个阶段,论述其诗歌习用的具有现代性意识的意象。早期诗作多用“吻”、“笑”、“手”等与人的肢体语言密切相关的意象表达内心的孤独寂寞。第二阶段的创作与中国的战争年代大致重合,所以少了内心情绪的书写而多现实生活的描摹和观照,诗歌的现代派特征有所减弱。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三阶段的创作,诗人复归青春,早期习用的意象又频频出现并表达新的意韵。 第二部分阐述方敬诗歌中呈现出来的具有现代性意识的主题。“爱”和“美”是诗人写诗的逻辑起点和最终旨归,这种“爱”与“美”超越了日常的肌肤相亲和人伦之爱而上升到爱人类、爱生活、爱生命;诗人在早期诗作中就流露出对于广袤时空的智性思考,而新时期的顶峰之作“四大赋”更是诗人对人生宇宙时空思考的集大成之作。 第三部分从叙述学的角度,论述方敬诗歌的现代性技巧。本文借鉴了西方现代派的诗歌理论,如“戏剧化”、“戏拟”等手法,对其诗歌中叙事性成分进行考察,论述其人称的变化、视角的轮换、叙述(抒情)者的凸显和隐退等现代性艺术技巧,从而显示方敬诗歌独特的“叙述者”的“声音”。
其他文献
王安忆的相当一部分小说,给人强烈的历史现场感、沧桑感。这不是普遍存在的时间在一个作家艺术世界里的一般性反映,而是“历史”在王安忆那里的存在形态,是作家对历史的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