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在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下,细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强。多重耐药菌的出现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困难,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细菌的耐药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灭活酶的产生;②膜通透性下降;③主动外排功能;④靶位改变。不同的细菌其耐药机制也不同,尤其是对不同的抗菌药物。例如肠杆菌科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主要是β-内酰胺酶的产生。由于不同的细菌对每一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不同,这就需要我们对其耐药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以便研制新的抗菌药物来对抗细菌的多重耐药性。枸橼酸杆菌不仅是人类肠道的正常寄居菌,也是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可引起人类肠道、泌尿道、呼吸道、创伤以及严重的院内感染等。枸橼酸杆菌对常用的抗菌药物(如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等药物)的耐药性日益严重,出现了多重耐药菌,针对这一现象,研究产ESBLs枸橼酸杆菌的多重耐药性是否与整合子有关,进一步检测耐药基因型、确定耐药传播方式、寻找治疗产ESBLs多重耐药菌株的药物,为控制此类细菌的传播以及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采用K-B法(纸片扩散法)对临床分离的枸橼酸杆菌进行药敏试验,用头孢硝噻吩纸片法进行β-内酰胺酶的检测;采用WHONET5.4软件对怀疑产ESBLs、AmpC酶菌株进行初步筛选,用ESBLs确证试验检测菌株是否产生ESBLs用三维试验确定产ESBLs菌株;用改良AmpC酶纸片法、三维试验检测菌株是否产AmpC酶并进行比较。采用TEM、SHV、CTX-M组引物对产ESBLs菌株进行PCR检测,并对TEM阳性的PCR扩增产物进行DNA测序;采用文献报道的AmpC酶6对引物进行多重PCR检测,确定基因型;对菌株进行qnr、I类整合子基因检测,并对整合子可变区PCR扩增产物进行DNA测序,确定耐药基因盒的种类和数量,验证整合子在耐药传播中的作用;应用质粒接合传递试验了解耐药基因的传递方式。研究的68株枸橼酸杆菌中,弗劳地枸橼酸杆菌占86.8%(59/68)、异型枸橼酸杆菌占5.9%(4/68)、丙二酸盐枸橼酸杆菌占5.9%(4/68),布氏枸橼酸杆菌占1.4%(1/68);β-内酰胺酶阳性60株,阳性率88.2%;三维试验检测产ESBLs菌株17株(占25%),高产AmpC酶菌株3株(占4.4%)。68株枸橼酸杆菌中,通过改良AmpC纸片表型法、三维试验以及多重PCR检测,有17株产AmpC酶基因,其中3株高产AmpC菌株为CIT型、14株诱导型AmpC基因为DHA型;而三维试验仅检测到3株高产AmpC菌株,未检测到诱导型AmpC酶。在17株产ESBLs菌株中,通过采用TEM、SHV、OXA、CTX-M引物进行PCR检测,13株产生TEM,通过DNA测序为TEM-1型;17株ESBLs的基因型均为CTX-M型。对产ESBLs菌株进行qnr基因检测,9株qnrA型基因阳性,阳性率为52.9%。I类整合子及其可变区进行检测,发现有11株携有I类整合子,对其中的两株可变区扩增产物进行DNA测序发现携带aadA2和dfrl7两种基因盒,分别编码氨基糖苷类和磺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质粒接合传递试验,17株ESBLs菌株传递成功,PCR检测,12株接合子携有CTX-M基因,5株接合子同时携有CTX-M和qnrA基因。用WHONET5.4软件对产ESBLs菌株进行药敏分析,临床分离的产酶枸橼酸杆菌对亚胺培南100%敏感,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严重。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⑴临床分离的产ESBLs枸橼酸杆菌呈现多重耐药性,检出率达25%,其耐药菌株往往携有多种耐药基因。⑵我院临床分离的产ESBLs枸橼酸杆菌中检测到质粒介导的qnr基因,基因型为qnrA型,阳性率为52.9%,能水平传播耐药性。⑶临床分离的产ESBLs枸橼酸杆菌的多重耐药性与I类整合子基因有关,整合子可变区内含有aadA2和dfr17耐药基因盒,分别编码氨基糖苷类和磺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可以垂直传递耐药基因。⑷改良AmpC纸片表型法对于检测AmpC酶较好,操作简便,适合临床开展。⑸临床分离的产ESBLs枸橼酸杆菌所致感染时,临床医师应首选亚胺培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