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是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建国七十周年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城镇化维持着较高的增长水平,城镇化也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城镇化不断深入推进的过程中,城镇化通过人口集聚发挥规模效应,借助产业升级的优化机制,就业转变的激励机制和收入增加的增长机制对经济发展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这不仅体现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的增长,也体现在居民生活水平改善等方方面面,进而拉动经济逐渐朝向健康、持续、协调的方向发展。西部地区城镇化不断发展的同时,存在发展水平滞后的问题,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为了加快西部地区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旨在深入推进西部地区开发和建设,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水平提升。西部地区在国家不断开发和政策扶持下逐渐发展,城镇化水平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设逐渐完善,改善了西部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但是,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城镇化质量有待改善,且内部发展不均衡。城镇化发展已经逐渐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较为突出的增长点,如何提高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带动西部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和稳定发展,进而促进我国城镇化协调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在梳理和总结国内外对于城镇化问题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于城镇化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过理论阐述和实证分析,为提高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提出可行性政策建议。本文从理论意义和现实基础两个方面阐述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梳理国内外对城镇化问题的研究成果,并对城镇化和经济发展的概念,以及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总结,认为城镇化可通过人口集聚、收入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和就业结构优化带动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选择城镇化中的人口、经济、产业和就业四个方面,构建衡量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的复合指标。运用熵值法计算权重,分析得到产业升级和收入增长对城镇化综合水平的影响较大。通过运用单一指标和复合指标衡量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发现西部地区城镇化在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仍然滞后于全国水平,与东、中部地区城镇化水平有较大差距,且地区内部城镇化水平不均衡。为进一步研究城镇化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路径和拉动程度,选取1999-2018年西部地区十二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计量软件Eviews7.0,通过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性分析,建立西部地区城镇化综合水平和经济发展的变系数固定效应模型,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可得知城镇化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具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最后总结城镇化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实证影响,为提高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改善社会发展质量提出可行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