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脑出血(intracerebralhemorrhage,ICH)是临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之一,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的健康。近年来,随着脑出血病理生理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渐揭示了脑出血对脑损害的病理过程,也使得脑出血的治疗效果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内科治疗死亡率仍高,达50%-70%。而且脑出血国际外科实验(STICH)的研究结果也没有证实传统开颅手术治疗脑出血优于内科保守治疗。所以当前国内外不少研究已经逐渐转向探讨微创手术治疗脑出血对预后的影响,且有相关文献报道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此外,关于不同手术时机对脑出血临床结局的影响直到现在也还存在很大分歧。一般认为超早期(<6h)手术清除血肿更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但是却增加了再出血和死亡率的风险。故也有学者主张早期(6-24h)手术治疗更安全。从脑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出发,对于具有手术指征的脑出血患者尽早清除血肿能更有效地减轻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效应,改善脑水肿程度,提高疗效。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许多患者错失超早期或早期手术的时机,住院手术治疗时已超过了24h。
目的:总结方体定向血肿吸引术延期治疗基底节脑出血对灶周水肿带影响的体会,为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
方法:对2009年1月-2011年11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接受方体定向血肿吸引术延期治疗的12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观测手术前和手术后第3、5、7天残存血肿体积及血肿周围水肿体积,计算残存血肿百分比、水肿吸收率。
结果:方体定向血肿吸引术治疗后第3、5、7天平均残存血肿百分比分别是27%、13%、5%,水肿的吸收率分别为3%、17%、25%。术后6例水肿体积逐渐减少,6例水肿体积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弹,第3天4例(1、5、7、8病例),第5天2例(2、7病例),第7天2例(2、10病例)。评测每例患者术后残存血肿体积和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变化,显示两者之间可能存在显著的直接关系。
结论:初步认为方体定向血肿吸引术延期治疗脑出血可以缓解及阻止脑水肿的发展。早期或超早期手术干预脑出血可能使脑水肿的发展更易于控制。结合内科综合治疗脑水肿才能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