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常态以来,区域旅游业竞争日益激烈且发展不平衡,产生无效旅游投入过多而有效旅游供给稀缺的矛盾,为缓解旅游供需矛盾,促进旅游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以中国大陆31个行政区(不包括港澳台)为研究单位,主要站在投入产出经济理论视角来建立旅游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综合采用变异系数、一元线性拟合回归和重心、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对中国省域旅游业竞争力时空分异格局进行研究,并基于GWR模型探讨旅游业竞争力的驱动因素,从宏观上了解我国旅游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及空间格局特点,并提出促进我国旅游业竞争力发展的策略。研究发现:首先,从我国旅游业竞争力发展水平来看,2010-2017年我国旅游业竞争力省际差异显著,呈东西不均衡序列分布,具体表现在我国旅游业竞争力水平出现东部>中部>西部的东强西弱空间分布态势,其中历年来上海旅游业竞争力最强,多数年份宁夏最弱,且我国旅游业竞争力整体发展势头良好,八年的旅游业竞争力平均值达到了约0.6587的成绩,说明旅游投入产出效率达到了65.87%,另外从我国旅游业竞争力测算过程中得知我国旅游投入综合水平和旅游产出综合水平都呈现东强西弱的发展态势,地区差异明显,并且我国旅游产出能力仍需提高,测算只有三分之一省份达到旅游产出平均水平以上,需要迅速减少旅游无效供给,提高有效旅游产出;其次,从我国旅游业竞争力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格局来看,2010-2017年我国旅游业竞争力呈现时序上趋于稳定,省际变化不一和空间上整体增长,东南强西北弱的发展特点,旅游业竞争力发展重心主要在地理坐标(113.0674° E,32.7360° N)到地理坐标(113.9426° E,33.4398° N)之间移动,总的移动方向是往西部和南部位移,说明我国东西部旅游发展差距在缩小;再次,从我国旅游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来看,各动力因子对旅游业竞争力的推动作用强弱程度为:资源动力>教育动力>经济动力>资本动力>交通动力>企业动力>人力动力,前6个因子均对旅游经济发展呈现正向推动作用,人力因素却呈反向作用;最后,针对我国旅游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和空间分布格局提出发展策略,要从激活发展要素源泉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两处入手,具体在激活发展要素源泉上做到:突出资源禀赋,拓展发展空间、加强资本投入,保障持续动力、健全旅游设施,夯实发展基础、强化人才支撑,减少员工流失;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上做到:加快东部旅游经济的一体化互动、构筑中部崛起旅游产业发展高地和激发西部旅游产业的“后发优势”来提升我国旅游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