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行,经济结构调整、企业去杠杆的过程,债券市场债券违约事件已经逐渐常态化,债券市场的信用风险正在不断的积累、发酵。在2014年“11超日债”成为债券市场首只违约的债券后,债券市场虽然受到了警示,但债券违约事件还是时有发生。仅仅在2015年间,整个债券市场上就已经出现了"ST湘鄂债”,“12中富债”,“15山水SCP001”,“10中钢债”,“12圣达债”,“10英利MTNI”,“11天威MTN2”等多只债券发生违约。债券市场的违约的主体开始从民营企业向国有企业蔓延,违约债项也已经涉及到公司债、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债券市场中的主要品种,违约市场也从交易所债券市场向银行间债券市场蔓延。债券违约事件的频发,违约涉及面的广阔,严重影响了我国债券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2015年4月21日,保定天威集团发布公告称,由于公司2014年发生巨额亏损,公司经营状况恶化,融资能力丧失,现金枯竭,未能筹措到付息资金,公司发行的“11天威MTN2”2015年应付利息8550万元无法按期兑付。这也宣告了保定天威集团“11天威MTN2”债券违约。保定天威集团作为一家拥有央企背景的国有企业,其在2011年发行的债券“11天威MTN2”的违约,打破了债券市场上国有企业债券零违约的神话。在我国债券市场上,投资者普遍预期,当国有企业发行的债券陷入偿债危机时,当地政府、承销方及其大股东出于各自的利益诉求,都会尽全力对违约主体进行救济,避免其债券的最终违约,这就是我国债券市场上所特有的对于国有企业企业债券的刚性兑付预期。在此次保定天威集团债券违约事件中,保定天威集团自身现金流枯竭,严重资不抵债,并且已经于2015年9月19日向保底市人民法院提交破产申请,再加上相关利益方的战略放弃,我国债券市场国有企业企业债券的刚性兑付极有可能被打破。若保定天威集团最终打破国有企业企业债券的刚性兑付,那么此次债券违约事件将成为我国债券市场发展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国有企业企业债券的刚性兑付,不仅使得债券市场资源不断向国有企业倾斜,一些资质较差,违约风险相对较高的国有企业也能源源不断地获得债券市场的资金支持,这也使得国有企业发行的企业债券的利率成为实质意义上的无风险利率。国有企业企业债券的刚性兑付造成的债券市场资源错配,定价扭曲,使得我国债券市场违约风险不断堆积,不利于债券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本文选取了我国债券市场上第一家国有企业企业债券违约事件——“11天威MTN2”的债券违约事件为切入点,通过监管层面、评级层面、行业层面以及公司层面的分析,讨论保定天威集团“11天威MTN2”债券违约事件发生的原因。得出,保定天威集团的债券违约事件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监管层面,监管层对于国有企业企业债券刚性兑付的漠视,使得类似于保定天威集团的国有企业在债券市场更易于获得资金支持;债券市场监管主体的不统一,使得债券发行人寻求监管条件相对宽松的市场进行融资,为债券违约留下隐患。债券评级层面,通过对比由莫顿模型计算出的违约概率、联合资信评级有限公司对于保定天威的主体和债项评级、人民银行发布的中长期债券主体和债项评级标准,发现保定天威集团存在评级结果虚高的现象。由于第三方债券评级结果是债券发行和投资者投资的重要依据,虚高的评级不仅使得保定天威集团更易于进入债券市场,也使得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受到误导。可以认为,监管层面和债券评级层面的原因是保定天威集团债券违约的间接原因。行业层面,通过对整个光伏行业的供需状况的分析,发现国内光伏行业存在着严重的供需矛盾,行业产能过剩,供过于求,行业景气度极低。保定天威集团作为以光伏产业为主业的企业,公司生存环境受到极大影响。企业层面,通过对保定天威集团一系列关键事件的梳理,发现其企业治理,战略选择,融资能力都出现了较大的问题;在对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时,发现企业在债券发行前后几年内,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现金流量保障,资本结构都发生了严重的恶化,这是造成保定天威集团债券违约最为直接的原因。国有经济是我国经济的主体,国有企业又在国有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在经济增速下行,企业去杠杆的背景下,应对债券市场国有企业企业债券违约风险,减少债券市场国有企业企业债券违约事件的发生,对于债券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国内经济的稳定意义重大。保定天威集团作为一家极具代表性的国有企业——央企背景的国企,其在债券违约中体现出的问题也极有可能造成别的国有企业的企业债券违约。在保定天威集团债券违约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对于应对国有企业企业债券违约风险,减少国有企业企业债券事件发生,提出以下建议:监管角度,在风险总体可控的条件下,有序打破国有企业企业债券的刚性兑付,消除多头监管问题,理顺债券市场供求关系,促进债券市场资源合理有效配置;债券评级角度,通过建立并完善双评级制度,评级机构、人员黑名单制度,提高评级机构声誉成本,进而减少债券市场评级虚高现象,降低违约风险高的国有企业进入债券市场的可能性;行业角度,通过行业组织对于行业数据的跟踪,引导生产,完善行业产业链,推动行业关键技术突破,促进产业升级,进而达到提高行业景气度以应对行业内企业债券违约风险的目的;公司角度,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提高企业战略抉择能力,最终达到提高企业整体资信状况,降低企业债券违约的可能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