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性网络中的群体形成研究——人情的调节作用

来源 :哈尔滨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ssma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网络交换论和关系凝聚理论为基础,通过实验法探讨竞争性网络中的群体形成机制。实验结果表明,交换频率显著影响积极情感和可预测性、积极情感与可预测性又显著影响群体凝聚感,在“无人情”的网络中验证了关系凝聚理论的群体形成机制。其中,强权网的交换频率、积极情感、可预测性及群体凝聚感最低,形成了相对松散的群体;等权网与弱权网在积极情感、可预测性及群体凝聚感方面并无显著差异,形成了凝聚感“等值”的群体。在引入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人情”因素后,关系凝聚理论不再在群体形成中发挥作用,“做人情”成为影响群体凝聚感的重要因素。“做人情”越多,“还人情”的可能性越大,更易形成群体凝聚感高的群体。在“做人情”的网络中,“做人情”在网络竞争性与群体凝聚感的关系之间起调节作用。相对于“无人情”的网络,“做人情”的强权网的群体凝聚感增加,“做人情”的等权网的群体凝聚感减弱,“做人情”的弱权网的群体凝聚感无显著差异。此外,“做人情”后,弱权网出现“断裂”,强权网使资源分布更均衡,等权网中的行动者更不愿意“做人情”。实验聊天记录的质性分析进一步解释了竞争性结构、人情及群体形成之间的相关性。所以,本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对中国本土社会的现实关怀。
其他文献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深入,越来越多的青年跨入了天之骄子的行列。面对教育体制改革下的扩招和高额学费,面对“并轨”和毕业“双选”,大学生们在求学路上背负
教学督导是党的教育政策、教育法规在各级单位得到贯彻落实的重要保障,也是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繁荣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在这种背景下,国家需要完善高校的教学督导制度,做好教学督
随着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政府基于不同目的而征用农村土地的剧目不断上演,在人地关系紧张、农地赋予农民以特殊涵义的情形之下,如何解读征地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从社会学与传播学的交叉角度,选取湖北省潜江市园林镇初中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与个人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初中生的偏差行为与大众传媒的关系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在了解
高利贷作为一种残酷剥夺借贷者私人财产的手段,在中国的旧社会尤为盛行,特别是在乡广大村地区。新中国成立后,在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这种经济活动遭到国家的严令禁止。但是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