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网络交换论和关系凝聚理论为基础,通过实验法探讨竞争性网络中的群体形成机制。实验结果表明,交换频率显著影响积极情感和可预测性、积极情感与可预测性又显著影响群体凝聚感,在“无人情”的网络中验证了关系凝聚理论的群体形成机制。其中,强权网的交换频率、积极情感、可预测性及群体凝聚感最低,形成了相对松散的群体;等权网与弱权网在积极情感、可预测性及群体凝聚感方面并无显著差异,形成了凝聚感“等值”的群体。在引入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人情”因素后,关系凝聚理论不再在群体形成中发挥作用,“做人情”成为影响群体凝聚感的重要因素。“做人情”越多,“还人情”的可能性越大,更易形成群体凝聚感高的群体。在“做人情”的网络中,“做人情”在网络竞争性与群体凝聚感的关系之间起调节作用。相对于“无人情”的网络,“做人情”的强权网的群体凝聚感增加,“做人情”的等权网的群体凝聚感减弱,“做人情”的弱权网的群体凝聚感无显著差异。此外,“做人情”后,弱权网出现“断裂”,强权网使资源分布更均衡,等权网中的行动者更不愿意“做人情”。实验聊天记录的质性分析进一步解释了竞争性结构、人情及群体形成之间的相关性。所以,本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对中国本土社会的现实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