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水管网管垢对铬的吸附释放特性研究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qwe16583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供水管网管垢是重金属元素蓄积的主要场所,当管网水力、水质条件发生变化时,可能会导致重金属污染物的突发性释放,增大饮用水风险。
  本文首先对供水管网中的四种管垢进行特征分析,为后续实验打下基础;其次选取灰口铸铁管管垢作为样品,将其分为内外两层,分别以六价铬和三价铬作为研究对象,从影响因素和动力学两个方面对管垢中铬的吸附释放特性进行了研究,探究影响因素对灰口铸铁管管垢吸附释放铬的影响,对比分析管垢对不同价态铬的吸附释放过程,最后建立吸附释放模型。主要结论如下:
  (1)灰口铸铁管管垢中各元素的三态总含量(即弱酸提取态、可还原态及可氧化态)均表现为疏松多孔层最少,说明三层管垢中,表层和硬壳层重金属的迁移能力最大,疏松多孔层中元素活性较差。
  (2)一方面,内层管垢的物理结构和晶体组成决定了其具有更多的吸附位点;另一方面,内层管垢中的铬元素主要以活性较低的氧化态和无生物有效性的残渣态存在,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相较于金属活性更高的外层,水溶液中的铬更容易被吸附并稳定固定于内层中,因此在单因素实验中,内层管垢对六价铬/三价铬的吸附率均略高于外层管垢,但内外层管垢的吸附曲线变化趋势相似。
  (3)水中铬的初始浓度、pH、温度、反应时间四种因素均对内外层管垢吸附六价铬/三价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总体看来,较高的铬初始浓度以及温度为15~25℃的偏碱性环境导致铬在管垢中有相对较高的吸附累积量。
  (4)内外层管垢吸附六价铬的动力学过程均同时符合Lagergen非线性准二级动力学模型、Elovich动力学模型和Webber-Morris颗粒内扩散模型。
  (5)相较于内层,外层管垢中铬的存在形态和三态加和百分比决定了其具有更高的活性和迁移能力,因此在单因素实验中,外层管垢中六价铬/三价铬的释放量均略高于内层管垢,但内外层管垢的释放曲线变化趋势相似。
  (6)pH、SO42-浓度、Cl-浓度、温度四种因素均对内外层管垢释放六价铬/三价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抑制重金属释放,应调节水质处于中性偏碱性的环境,同时将SO42-和Cl-浓度控制在较低值,并注意水温变化对重金属释放的影响。进一步的管垢六价铬释放正交实验表明,影响释放过程的因素各水平条件下铬释放量差异极显著。结合实际运行经验可知,从管网运行初期直至稳定期,降低铬释放量的因素最优水平为:温度为5℃,pH=7,SO42-与Cl-浓度均为50mg/L。
  (7)内外层管垢释放六价铬的动力学过程均同时符合Elovich动力学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
  (8)铬在灰口铸铁管管垢中的吸附释放过程受其价态影响,相较于三价铬,六价铬在水-垢之间的迁移能力更强。
  (9)管垢对铬的吸附机理:在反应初始阶段,管垢依靠比表面积和吸附空位对溶液中较高浓度的铬进行物理吸附,吸附速率较快;随着管垢表面吸附位点的饱和,开始通过表面交换反应吸附铬,此时的吸附过程由管垢外表面静电力引起,形成外圈化合物;随着反应时间的继续推进,铬与管垢表面的某些官能团发生表面络合或螯合作用,形成内圈化合物,此阶段为化学吸附,吸附速率较慢,最后直至趋于平衡。
  (10)管垢中铬的释放机理:释放过程可能由多种复杂反应机制控制,在释放的初始阶段,铬的释放速率较快,此时被解吸的是非专性吸附部分,此部分主要是金属离子在双电层中以库仑力与垢结合,容易解吸;随着反应时间的继续推进,开始解吸专性吸附部分,此部分主要是金属离子与垢形成的内圈化合物,解吸速率渐缓,最后直至趋于平衡。
其他文献
学位
污泥的土地利用是解决其产量庞大的一种资源化方法,污泥改良剂需要经过无害化处理,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土地改良泥质要求。污泥用作土壤改良效果显著,可解决污泥的消纳问题,并使贫瘠的土壤结构得到改善。  添加无害化污泥会从多方面影响土壤质量和团聚体结构。本课题先通过控制颗粒级配、酸碱度、无机盐和有机质四个有代表性的影响因子,对土样A和B进行改性得到不同类型的多组土样并检测性质,结果表明:团聚体稳定性
学位
现代商用厨房因其烹饪的食物量和特殊的烹饪方法,经常处于高能耗、高热负荷和高污染的室内环境中,对室内的工作人员构成了极大的健康威胁。餐饮业正在成为中国服务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对餐饮业的空气品质要求的提高,油烟的高效捕集技术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对保障烹饪工作者的健康,提高厨房环境的舒适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运用Fluent计算流体力学软件模拟分析了典型商用厨房的基本情况,并以此为基础
学位
目前,我国近海海域污染比较严重,海洋生态环境不容乐观。陆源污染是造成近海污染的主要因素,河流携带是污染物入海主要途径之一。陆源污染物带入近海的致病微生物而引发安全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传统检测方法的低效率阻碍近海病原菌大规模调查。因此,本研究建立了三种病原菌(大肠杆菌,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Q-PCR快速检测方法。根据此方法,对秦皇岛滦河口海域以及大亚湾海域病原菌的时空分布情况以及相关的环境
学位
近年来,油烟的排放量越来越大,其对于人体和环境的危害日益突出。如何有效治理餐饮油烟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的关注热点。复合式油烟净化装置,即采用两种及两种以上的净化技术组合而成的设备,可以互补不同净化技术的优点,对于油烟的治理具有发展潜力。初效过滤器作为复合式油烟净化装置的最前端,对其后净化部件的性能具有显著影响。目前,常见的初效过滤器往往存在过滤效率低下、滤料阻力高、使用寿命短等问题,为此本课题组
学位
反渗透(RO)系统产生高品质再生水的同时伴随着大量的反渗透浓缩液(ROCs)产生,这部分水体排放到环境后,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电化学氧化技术由于具有高效、无需添加药剂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废水处理领域。本文基于过滤式电化学反应装置及优化的阳极材料,考察了其对ROCs及典型污染物甲基异噻唑啉酮(MIT)的降解特性、氧化机理及环境风险。  通过溶胶-凝胶法,在多孔纳米管阵列层(MP-Ti-EN
学位
学位
近年来,地表径流等面源污染已经成为受纳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地表径流中的氮污染问题,本文在生物滞留池淹没区构建硫/石灰石自养反硝化系统,考察其脱氮效果及微生物学机理,研究结果为改良生物滞留池处理城市地表径流中氮污染物质提供设计指导与理论借鉴。批式试验结果表明,硫自养反硝化反应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反应动力学参数为0.0576/h-0.0752/h,硫磺与石灰石质量比为1:1时反应最快,硫磺
学位
拉萨河流域作为西藏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流域水环境质量直接影响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及居民用水安全。本研究在拉萨河流域水化学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识别了影响拉萨河流域水化学特征的区域环境风险因素;结合水化学来源解析,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解析了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流域水化学变化的“源-汇”风险特征。  使用Piper三线图、M-K趋势检验方法,从流域水化学类型、变化趋势的角度对拉萨河干流及各支流水
随着核工业的快速发展,饮用水受到放射性污染的风险逐渐增大,放射性的碘和锶是受污染的水体中主要组成核素。因此,研究放射性碘和锶核素的应急处理方法成为水处理领域的热点方向之一。本文进行了化学沉淀-微滤组合工艺除碘中试试验,并利用单级超低压反渗透膜工艺进行了碘和锶的去除试验。研究结果如下:  化学沉淀-微滤组合工艺除碘中试试验中,设计处理水量为20m3/d,研究了除氧剂Na2SO3的投加量对除碘效果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