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彝族毕摩宗教作为一套宗教性的意义系统,为凉山义诺彝族的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提供着一套神圣性的解释,其丰富多彩的仪式活动作为彝族人之日常活动之一,构成了彝族人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彝族民众的深层心理和情感依托,加强和巩固着彝族族群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凉山义诺彝族的三大季节性仪式“晓补反咒、吉觉转咒、依次赎魂”是当前义诺彝族社区最鲜活并极为重要的宗教仪式活动。三大仪式属于遣返还债驱鬼的平安类仪式,其中吉觉转咒仪式在近年来还出现了节日化倾向,逐渐成为了一种岁时民俗。三大仪式既有季节性特征,又兼具危机性形态。作为季节性仪式,三大仪式是义诺彝族民众每年必要举行的三场重要的仪式活动,而作为危机性仪式,晓补、吉觉、赎魂按照危机特征而规模、层次又各有大小、各有内涵。作为时间的仪式,三大仪式饱含了彝族人对时间深刻的宗教体验,而三大仪式作为一种咒术咒仪则反映彝族人独特的咒文化和其刚烈强硬的性格特质;其仪式选日包含了彝人的天文历法知识,仪式空间设置则反映了彝人独特的空间方位观念;从季节性仪式中我们可窥探出彝族人独特的神、鬼、魂、孽、债等信仰观念,挖掘义诺彝族人独特的生命观与时间观;仪式中的种种牺牲用物也各有意义,其数量、色彩、形状都暗含着彝族人独特的文化旨归,值得深究。本文的重心在于深入剖析三大季节性仪式中所蕴含的彝族宗教思想与传统文化信息,由此,笔者的文章以季节性仪式过程为轴心,在准确界定三大仪式定义基础上,运用人类学的仪式过程与象征理论方法对季节性仪式的时空设置与要求、牺牲用物与仪式过程中的关键表现元素进行深度挖掘,力求揭示出彝族传统宗教行为所隐含的宗教思想之深刻内涵。在此基础上,展现季节性仪式所蕴含的义诺彝族人独特的咒文化、色彩文化与时间生命观。然而,在当前的义诺彝族社区,季节性仪式既有其传统性的一面,也有其变迁与演化的一面,为此,文章的最后一部分,笔者以人类学和社会学结合的方式亦对当前义诺彝族社区季节性仪式的现状进行调查,以深度访谈和仪式参与观察的方法,以横向与众向对比方式揭示了季节性仪式在过程、内容以及内涵上的变迁,在变迁的背后,是毕摩宗教在义诺彝族地区的衰退,是宗教虔诚度的整体性降低。通过笔者的调查研究,发现在现代化、世俗化和文化融合浪潮的冲击下,义诺彝族社会对毕摩宗教信仰和季节性仪式的认知与阐释出现了普遍化与个人化的发展趋势,毕摩宗教与仪式行为也出现了新的走势,其可能转换形态存在,其宗教仪式也可能减少甚至消失,还可能以某种形式复苏。为此,本文对义诺彝族地区三大季节性仪式研究,便具有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其理论意义在于揭示彝族传统宗教文化之深刻内涵,其实际意义在于探明即使在民族传统文化的保守区,也面临着宗教信仰及其仪式行为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