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芬太尼-丙泊酚靶控输注的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

来源 :广州医学院 广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舒芬太尼是一种强效阿片类镇痛药,镇痛效果强、起效快、心血管系统功能稳定,特别是在抑制应激反应方面,舒芬太尼要优于芬太尼。而近年来随着靶控输注技术在麻醉领域的应用,使麻醉医生可方便、精确地调控静脉麻醉深度,从而使静脉麻醉更具灵活性和可控性。 右旋美托嘧啶是一新型高选择性a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具有镇痛镇静、减少麻醉药用量以及抑制应激反应的特点而被广泛用于ICU镇静。本研究选择了舒芬太尼与丙泊酚联合靶控输注,探讨全凭静脉麻醉中适合国人的用药方案,同时观察预先给予小剂量右旋美托嘧啶对其的影响。 第一部分舒芬太尼—丙泊酚靶控输注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研究目的通过不同效应室浓度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观察其对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及术中维持和术后恢复的影响,从而探讨其在国人全凭静脉麻醉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选择甲状腺择期手术全麻女性病人60例(ASAⅠ级),随机分成Ⅰ、Ⅱ、Ⅲ组。诱导用药三组均首先给予咪达唑伦0.05mg/kg静注,舒芬太尼效应室浓度分别为Ⅰ组0.3ng/ml;Ⅱ组0.5ng/ml;Ⅲ组0.7ng/ml,丙泊酚血浆浓度3μg/ml,待患者意识丧失,BIS值降至60以下则给予维库溴铵0.1mg/kg,达气管插管条件后行气管内插管。维持用药舒芬太尼效应室浓度0.3ng/ml,丙泊酚血浆浓度2μg/ml(依血液动力学变化及BIS值变化调整两药浓度),维库溴铵间断给药维持良好肌松状态。舒芬太尼于甲状腺切除后停药,丙泊酚一直维持至手术结束。 记录诱导前(T0)、诱导后插管前(T1)、插管成功后即刻(T2)、插管后1min(T3)、3min(T4)、10min(T5)病人的心率(HR)、桡动脉穿刺置管连续测量的动脉血压(SBP、DBP、MAP)、BIS值、OAA/S镇静评分、Ramesay镇静评分;记录切皮后1min内(T6)、探察甲状腺上极1min内(T7)、甲状腺切除后1min内(T8)及缝合皮肤后1min内(T9)的心率(HR)、桡动脉穿刺置管连续测量的动脉血压(SBP、DBP、MAP)、BIS值的最高值及舒芬太尼和丙泊酚此时的浓度;记录BIS值高于60并持续超过1min的次数、出现血压过高或过低需要处理的次数、出现心率过快或过缓需要处理的次数、记录需要依情况改变丙泊酚靶浓度的次数。记录手术结束后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初醒(呼之睁眼)时间及清醒拔管时间;记录拔管后1min(T10)、3min(T11)、10min(T12)、15min(T13)病人的心率(HR)、桡动脉穿刺置管连续测量的动脉血压(SBP、DBP、MAP)、BIS值、OAA/S镇静评分、Ramesay镇静评分;拔管后每隔30分钟记录患者心率(HR)、桡动脉穿刺置管连续监测的动脉血压(SBP、DBP、MAP)、BIS值和VAS评分至拔管后3h;计算各时点RPP值(收缩压与心率的乘积);术后随访有无术中知晓情况。 结果1、三组患者年龄、体重、手术时间等一般情况基本相同(P>0.05)2、与基础值相比,Ⅰ组SBP、MAP、HR及RPP在插管时明显升高(P<0.05),HR在插管后仍呈明显升高(P<0.05),Ⅲ组SBP在插管后10min呈明显下降(P<0.05);与Ⅰ组相比,在插管时Ⅱ、Ⅲ组SBP明显低于Ⅰ组(P<0.05),在插管后,Ⅲ组SBP明显低于Ⅰ组(P<0.05)。 3、与T0相比,拔管时三组患者的MAP、HR及RPP均呈明显升高(P<0.05);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第二部分小剂量右旋美托嘧啶预先给药对舒芬太尼—丙泊酚靶控输注效应的影响目的通过预先给予小剂量右旋美托嘧啶来观察其对舒芬太尼—丙泊酚联合靶控输注效应的影响。 方法选择甲状腺择期手术全麻女性病人40例(ASAⅠ级),随机分成两组。D组患者首先给予0.4μg/kg右旋美托嘧啶,缓慢静注(5分钟注射完毕),C组(对照)患者给予相同方法静注生理盐水,观察10分钟之后开始诱导。诱导和维持用药两组相同。记录给药前(T0)、给药后1min(T1)、10min(T2)、诱导后插管前(T3)、插管成功后即刻(T4)、插管后1min(T5)、3min(T6)、10min(T7)患者的心率(HR)、桡动脉穿刺置管连续测量的动脉血压(SBP、DBP、MAP)、BIS值、OAA/S镇静评分、Ramesay镇静评分;术中每15min记录患者心率(HR)、桡动脉穿刺置管连续测量的动脉血压(SBP、DBP、MAP)和BIS值;记录停止麻醉后病人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初醒(呼之睁眼)时间及清醒拔管时间;计算各时点RPP值(收缩压与心率的乘积);随访术中知晓情况。 结果1、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手术时间等一般情况基本相同(P>0.05)。 2、D患者在静注右旋美托嘧啶后BIS值降低25.6%±4.8%(P<0.05),OAA/S和Ramesay评分也起了相应变化,与T0时程相比差异明显(P<0.05),而C组患者则无明显变化。 3、与T0相比,C组患者SBP、MAP、HR及RPP值在T4时刻均呈明显升高(P<0.05),HR在T3时刻仍呈明显升高(P<0.05),D组无明显变化(P>0.05);与C组相比,在T4时刻D组SBP、HR明显低于C组(P<0.05)。 4、诱导所需丙泊酚靶浓度D组为1.50±0.53μg/ml,C组为2.55±0.50μg/ml,组间差异明显(P<0.05);D组术中所需丙泊酚靶浓度为1.43±0.56μg/ml,C组为2.00±0.41μg/ml,组间差异明显(P<0.05)。 5、术中D组所需舒芬太尼效应室浓度为0.15±0.5ng/ml,C组则为0.30±0.5ng/ml,组间差异明显(P<0.05)。 结论1、舒芬太尼靶控输注(Gepts药代模型)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Marsh药代模型)用于国人全凭静脉麻醉安全有效,其中诱导时推荐舒芬太尼效应室浓度0.5ng/ml联合丙泊酚血浆浓度3μg/ml,术中维持舒芬太尼适宜以0.3ng/ml效应室浓度持续输注,在探察甲状腺上极前增加至0.4ng/ml。 2、诱导前单次给予小剂量右旋美托嘧啶可以有效抑制国人全麻诱导及手术中的的心血管反应,降低诱导所需丙泊酚血浆浓度27.2%±5.3%,并降低术中舒芬太尼所需效应室浓度30.2%±14.5%和丙泊酚所需血浆浓度21.5%±5.6%。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