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电导率仪、UV-vis、透射电子显微镜、圆二色谱仪、荧光显微镜、动态光散射仪等研究了寡聚核苷酸与单链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除了oligo d(T)n,本论文所用的其它寡聚核苷酸在其浓度高于某一临界浓度时,都可以诱导单链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聚集形成囊泡,同时寡聚核苷酸的碱基堆积力降低。寡聚核苷酸与表面活性剂之间的疏水作用和静电作用是形成囊泡的主要作用力,DNA位于囊泡的双分子层中。寡聚核苷酸诱导单链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聚集形成囊泡的能力取决于寡聚核苷酸的大小和序列;具有发卡结构或者尺寸较大的寡聚核苷酸分子对囊泡生成的诱导能力较强。此外,当表面活性剂的极性头基较小或疏水链长较短时,在寡聚核苷酸存在时表面活性剂更易聚集生成囊泡。单链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寡聚核苷酸囊泡的生成亦受到体系pH值、温度和盐浓度的影响。与中性条件下相比,在酸性条件下,寡聚核苷酸对单链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聚集形成囊泡的诱导能力不发生变化;而碱性条件下,其诱导形成囊泡的能力减弱。动力学研究表明,无论在酸性、中性还是碱性条件下,囊泡的形成过程均为两个一级反应构成的连续反应,中间体呈棒状结构。进一步研究表明,当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寡聚核苷酸体系中盐含量高于某一临界盐浓度时,适量浓度盐的存在有助于单链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寡聚核苷酸囊泡的生成。此外,当没有盐存在时,升高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寡聚核苷酸囊泡体系的温度,会引起囊泡的融合,且此过程不可逆。但对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寡聚核苷酸/NaCl囊泡体系,当体系温度较低时,温度的升高会导致囊泡的融合;当温度较高时,随着温度的升高,聚集体发生分解并形成胶束。但一旦体系温度降低,胶束又会向囊泡转变。由此可以推测温度诱导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寡聚核苷酸/NaCl囊泡与胶束之间的转变具有可逆性。并且,NaCl浓度越高,温度对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寡聚核苷酸聚集体的影响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