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藏高原有着“地球第三级”和“世界屋脊”的美誉,是我国及东南亚、南亚等地区的“生态源”和“江河源”,更是亚洲甚至整个北半球气候变化的“调节器”和“启动器”。西藏自治区(以下简称西藏),便是组成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由于如今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了中央和自治区政府的高度重视,考虑到西藏生态地位的重要性,政府加大了对西藏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投入力度,并将西藏纳入国家生态环境重点治理区域。具体措施包括:积极实施退耕还林、荒山荒地造林、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等重点生态建设项目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积极实施并不断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积极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等。本文试图从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视角出发,借鉴国内外有关学者关于生态问题、草资源问题、以及草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观点,并借助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和比较分析等相关研究方法,对西藏的草业问题进行研究。西藏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据有关资料介绍,西藏现拥有天然草场12440.00万公顷,约占其土地总面积近70%,其中可利用的面积约为8205.19万公顷,约为全国草原面积的21%。畜牧业是西藏农牧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畜牧业的发展关乎西藏绝大多数人民生产生活质量,关系着农牧民能否真正的脱贫致富,更是关系到边疆地区的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问题。草业是畜牧业的重要基础,根据目前西藏天然草原的具体情况,应大力发展现代草产业,更要科学合理的利用天然草原资源,从而更好的促进西藏畜牧业持续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因此草业的发展与当地生态环境的协调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本论文分析了西藏草业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并同时简要介绍和总结了新疆草业、内蒙古草业发展的做法与好经验,在横向对比中进一步分析西藏畜牧业的情况,试图为西藏畜牧业的基础——草业的更好发展探寻方向,并提出了六条具体建议。当然,由于本人的学识有限、在西藏进行实地考察的时间较短,分析工具相对简单等原因,所以文章中难免会有一些问题、疏漏甚至是错误,我会在今后的学习与研究过程继续完善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