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算起,已经走过了二十六个年头。在我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中,国企改革是重中之重,其间经历无数风雨,牵动社会各阶层的神经。国务院前总理朱镕基“三年内使国企脱困”的豪言壮语依旧在耳边回荡,蓦然回首,才发现已过了这么些年头。 不容置疑,二十多年的国企改革取得了系列成就:国有企业管理体制逐渐完善;企业外部环境逐步改善;国有股权分散尝试等等。非常的遗憾,在我眼里,总体上国企改革是不成功的。时至2005年的今天,随着国有资产的不断增长,复杂的问题也不断地涌现: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严重;“一股独大”造成公司治理失效;国家监管的代理成本过高;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生活艰辛……当然,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尚处在摸索阶段,出现问题是很正常的,重点在于我们能不能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用冷静的头脑去思索。 国有企业下一步怎么办?改革的步伐到底迈向哪里?不管是如“新左派”说的“这关系到中国的社会主义到底是什么特色,还要不要以公有制为基础”;还是像新制度学派说的“管理别人的财产总不会像管理自己的财产那样精心,变革国有制才能提高效率”,这一切都说明:国企改革已不仅关系到“效率”,也关系到“公平”和“公正”;不仅关系到长远发展,而且关系到当前稳定。因此可以说,国企改革是我国社会当前急需解决的主要矛盾。因此,我毫不犹豫地定下了“国企改革内在问题研究”这个对我来说很有难度的一个论题。 本文在第一部分摆明国企改革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及经济增长理论等几种主要的相关理论。在本文的第二部分,由“国有资产流失”这个颇受争议的问题入手,找到其主要的直接原因——公司治理形式化。从而自然过渡到文章的第三部分“国企公司治理形式化”这个话题。在完成了主要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分析后,找到深层次的治理失效原因——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不彻底。紧接着从国有企业和制度环境两个角度着手分析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受阻的原因,这是本文的第四部分。文章的第五部分在市场经济体制演进史的基础上比较国内外差异,并从政府、国有企业和制度环境三个方面入手,提出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