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流ECR离子源与低能输运系统的研究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bala_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射频四级场(RFQ)加速器是一种低能加速结构,它能够直接将离子源引出的低能强流束加速到几个MeV/u,常被用来作为各种加速器的注入器、中子源和离子注入机在世界上得到广泛应用。采用电子回旋共振(ECR)离子源作为RFQ加速器的离子发生装置能够为加速器提供高流强、低发射度的离子束。离子源的引出及低能输运系统,通过电磁场的作用将离子源产生的束流引出并传输到RFQ加速器去,离子束的发射度必须与加速器的接受度匹配。引出系统的设计,直接决定着引出束流张角的大小,以及束流的传输效率。引出电极设计的不合理,会造成引出束流张角过大,并造成束流的损失和传输效率的下降。北京大学从上世纪90年代就展开了全永磁ECR离子源的研究,研制的离子源能够引出100mA的强流质子束,但在引出强流束时,存在束张角过大,束流传输效率偏低的问题。展开引出系统的研究,旨在引出强流束的同时降低引出束流的张角,有着重要的意义。   北京大学研制的基于RFQ加速器的中子照相装置,需要将50keV、50mA的氘束流传输到加速器入口。氘离子束流在传输中,存在氘-氘反应产生中子的问题。因此,对氘离子的低能输运段聚焦方案进行合理的设计,给出一个束流传输损失小且能满足RFQ加速器的匹配条件的注入器,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论文的研究主要围绕现有的全永磁ECR离子源的引出系统以及低能输运段展开。   采用模拟和实验相结合对引出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比较了平板电极和锥形电极下引出束流的传输效果,基于电极形状、加速间隙、抑制电压等参数的分析,设计了新的引出系统。新设计的三电极引出系统,采用90°锥形电极结构,引出孔为6mm,加速间隙设置为12mm。50kV电压下,引出100mA的质子束,束流的半张角由原来的100mrad以上降低到35mrad,大大提高了束流的传输效率。抑制电压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束流空间电荷补偿作用建立的起始位置,进而影响到引出区束流的传输。   为满足分离作用加速器(SFRFQ)的需要,对原有的RFQ加速器及其注入器进行了升级改造,研制了全新的注入器。系统采用ECR氧离子源产生O+离子,低能输运段采用电透镜聚焦结构。实验研究表明,22kV引出电压下,在RFQ入口处获得10mA的总束流,发射度在0.10πmm.mrad左右,O+离子比为83%。随着聚焦电压的变化,束腰位置可以在RFQ加速器入口前80mm到入口后80mm之间移动,束腰直径为8mm。改进引出电极结构后,RFQ入口总流强达到25mA,经1MeVRFQ加速器加速后,在其出口处获得了3.2mA.的O+离子流。本论文还针对RFQ加速器入口添加分析磁铁进行离子分析,完成了方案设计。   对于ECR离子源,通过添加内衬、改变放电室体积等措施,研究它们对ECR放电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注入相同的微波功率的条件下,放电室体积减小导致等离子体密度增大,使得引出流强提高,原子离子比也增大;研究了放电室微波功率和进气量对束脉冲波形的影响。放电室内馈入的微波功率较低,ECR放电被延迟,脉冲波形会变窄;进气量少,束流脉冲波形后半段会变低,离子源工作不稳定。针对氘离子传输,进行了低能输运段聚焦方案的设计。采用双螺线管透镜聚焦,可以改变束腰的位置以及发射度的相位,满足RFQ加速器的接受度。氘离子引出的初步实验研究表明,ECR氘源能够引出83mA的50keV氘束流,D+离子比为81.1%,束半张角小于70mrad,能够满足RFQ加速器的要求,为下一步注入器的研制提供了依据。
其他文献
为了改变传统的手工设计方式,提高工艺设计效率及设计水平,实现铸造工艺的科学管理,作者成功地开发了以企业实用为目的的铸钢件铸造工艺CAD软件.该软件包括冒口系统的设计,浇
学位
论文分析了DⅢ-D装置、JET装置和LHD装置的数据管理系统,在参考其它众多Tokamak装置的基础上对它们的优点、缺点、共同点进行了小结。根据这些特点,结合HT-7装置数据系统的网络
学位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本文对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并且探讨了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维护管理措施,旨在提高广播电视行业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探究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有效动力,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
印度哲人克里斯那穆提曾经说过:“善不会在恐惧的土壤中绽放.”无论是生活还是创作,我们都要对善有崇高的敬畏.而这种敬畏的存在,需要难能可贵地、无论何时何地都在内心保留
期刊
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框架结构具有很好的抗震性和整体性,在各类工程中广泛应用.本文主要探讨了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