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MDA受体抑制剂MK-801抑制大鼠蜜蜂毒炎性痛所致脊髓后角小胶质细胞的激活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ht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脊髓是躯体感觉信息传入和整合的初级中枢。近年研究表明,脊髓后角小胶质细胞在病理性疼痛的产生和维持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多种伤害性刺激都可以使脊髓后角的小胶质细胞激活,使之释放白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等多种细胞因子,对传导病理性疼痛和产生痛觉过敏起到促进作用。给予P2X4受体阻断剂TNP-ATP(2,3-O-(2,4,6-trini-trophenyl)ATP)、米诺环素等抑制小胶质细胞功能的药物,可明显抑制病理性疼痛和痛过敏的产生。这些研究成果表明在病理性疼痛和痛过敏的产生和维持中,脊髓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脊髓小胶质细胞被伤害性传入信息激活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是脊髓后角中重要的神经递质,其受体在脊髓后角,包括小胶质细胞上广泛分布。NMDA及其受体系统在向中枢传递外周伤害性信息,诱导痛觉中枢敏感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蜜蜂毒(beevenom,BV)疼痛模型是研究炎性病理性痛的良好模型。此模型是将蜜蜂毒溶液注入大鼠足底皮下中心部位,导致足底组织发炎红肿,并引起单相自发痛反应,在注射部位还可以产生原发性的痛过敏,持续时间长达数天。我室既往应用免疫印迹分析(westernblotanalysis)技术,初步观察了蜜蜂毒炎性疼痛模型中脊髓后角小胶质细胞的激活、以及NMDA受体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   本实验则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进一步研究蜜蜂毒炎性痛引起的脊髓后角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情况、以及NMDA受体在此过程中的作用,为阐明病理性痛过程中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机制提供进一步的实验依据。   1、蜜蜂毒炎性痛大鼠脊髓后角小胶质细胞激活的动态过程   方法: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30只,体重230~270g,随机分为6组:sham1h组、sham1d组、蜜蜂毒1h组、蜜蜂毒1d组、蜜蜂毒3d组和蜜蜂毒7d组(每组n=5)。分别将50μl生理盐水或50μl蜜蜂毒溶液(4g·L-1)注入sham组和蜜蜂毒组大鼠右后足底皮下。Sham1h组和蜜蜂毒1h组动物在测定足底注射后60min内的自发痛反应后取材,其它各组于相应时间点测定注射部位的热痛敏和机械痛敏后取材。取材部位为腰5(L5)脊髓节段。将L5脊髓节段经多聚甲醛固定后,常规冰冻切片,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脊髓后角OX-42蛋白的表达情况,评价小胶质细胞的激活状态。   实验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社会科学统计程序(StatisticalProgramforSocialSciences13.0)对实验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比较组间差异。有显著差异者用最小显著差法进行两两比较,判断差异显著性的标准为P<0.05。   结果:所有蜜蜂毒组大鼠在注射蜜蜂毒后,均产生注射侧单相性的自发痛反应,表现为自发抬足、舔咬足行为,持续时间超过60min。sham组大鼠则无自发痛反应。蜜蜂毒组大鼠注射蜜蜂毒后1d、3d、7d均产生了明显的热痛敏和机械痛敏(P<0.05),注射后1d为痛觉过敏的高峰,3d、7d逐渐减弱。   免疫组化染色显示,与sham组相比,大鼠在注射蜜蜂毒后1h,L5脊髓节段后角小胶质细胞形态和OX-42的表达未见明显变化。在注射蜜蜂毒后1d时,可见小胶质细胞胞体开始变大,细胞突起增粗,OX-42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小胶质细胞OX-42的表达和形态变化在注射后3d达到高峰。注射后7d表达依然明显,但较之3d时有所减弱。以上结果表明,脊髓后角小胶质细胞受到蜜蜂毒炎性痛的刺激后明显激活,其动态变化趋势为:1d开始明显,3d达到高峰,7d开始减弱。   2、NMDA受体抑制剂MK-801对大鼠蜜蜂毒炎性痛所致脊髓后角小胶质细胞激活的影响   方法: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25只,体重230~270g,随机分为以下5组(n=5):①sham组:大鼠足底注射NS50μl。②蜜蜂毒组:大鼠足底注射蜜蜂毒溶液50μl(4gL-1)。③蜜蜂毒+MK-801组:MK-801溶液10μl(50nmol)注入大鼠椎管内,间隔15min后大鼠右后足底皮下注射蜜蜂毒溶液50μl(4gL-1)。④蜜蜂毒+NS组:生理盐水10μl注入大鼠椎管内,间隔15min后,大鼠右后足底皮下注射蜜蜂毒溶液50μl(4gL-1)。⑤sham+MK-801组:MK-801溶液10μl(50nmol)注入大鼠椎管内,间隔15min后,大鼠右后足底皮下注射生理盐水50μl。   测定所有大鼠足底注射后60min内的自发痛反应,并于注射后3d时测定热痛敏和机械痛敏。之后,深麻醉下灌注后,取腰5(L5)脊髓节段,冰冻切片后,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脊髓后角小胶质细胞的激活状态和OX-42蛋白的表达量。上一组实验结果显示,在注射蜜蜂毒后3d,大鼠L5脊髓节段后角小胶质细胞激活状态最明显,所以本组实验选取足底注射后3d的时间点,观察NMDA受体抑制剂MK-801对脊髓后角小胶质细胞激活的影响。   实验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社会科学统计程序(StatisticalProgramforSocialSciences13.0)对实验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比较组间差异。有显著差异者用最小显著差法进行两两比较,判断差异显著性的标准为P<0.05。   结果:蜜蜂毒组大鼠在足底注射蜂毒后产生明显的自发痛行为反应,与sham组相比,其痛行为评分明显增高(P<0.05)。而在蜜蜂毒+MK-801组,给予MK-801明显抑制了蜜蜂毒引起的痛行为评分增高(P<0.05)。蜜蜂毒组大鼠的热痛觉潜伏期和机械缩足阈值明显下降(P<0.05),而在蜜蜂毒+MK-801组,给予MK-801明显抑制了蜜蜂毒引起的热痛觉潜伏期和机械缩足阈值的下降(P<0.05)。   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大鼠注射蜜蜂毒后3d,脊髓后角小胶质细胞较sham组明显激活,其OX-42表达显著升高(P<0.05)。椎管内注射MK-801对足底注射蜜蜂毒引起的脊髓后角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有明显抑制作用,表现为与蜜蜂毒组相比,其OX-42的表达明显下降(P<0.05),小胶质细胞的激活状态明显减轻。椎管内注射MK-801对sham大鼠脊髓后角OX-42的表达和小胶质细胞的激活状态无明显影响。以上结果表明NMDA受体抑制剂MK-801对大鼠小胶质细胞的激活产生了抑制作用。   结论:本研究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发现,蜜蜂毒引起的炎性痛导致脊髓后角小胶质细胞呈现动态变化;NMDA受体抑制剂MK-801可明显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并有效抑制了炎性痛和痛过敏的产生。这些结果提示NMDA受体在外周性炎性痛所致脊髓后角小胶质细胞的活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六秋风把斗篷收起来,就像猎鹰合拢双翅.这里是冥界的冥界——地狱.林成已经查过了能查的所有地方,没有发现YD9910.rn秋风相信,YD9910不会去寻求地藏王的庇护,因为他曾经出卖
路桥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必须要对其中涉及到的所有因素进行全面分析,然后通过合理的设计来保证其安全性与耐久性,达到理想的设计效果。本文就路桥
为探索在人多地少的地区发展绿肥作物,开拓用地养地的新路子,1984年我利用自家承包田进行了谷子与草木樨混播试验。在谷子开花灌浆以前,草木樨的株高始终低于谷子。开花灌浆
目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是指在围产期缺氧窒息,导致脑的缺氧缺血性损害,包括特征性的神经病理及病理生理改变,并在临床上可能出现
美国微软公司1日发布了其IE网页浏览器一个重大安全漏洞的补丁,此前微软已宣布停止提供技术支持服务的视窗XP操作系统的用户也可使用这一安全更新。
全新团队,全新平台,这就是新的河南卫视广告部,正是这个新团队,在2012年首战告捷,他带领河南卫视年销售突破10亿大关,他带领娃哈哈市场销售首次超越浙江大本营。新的机制,新
近年来我省连续引进一批二棱大麦品种,在各地试种收到较好的效果。为了解这些品种与播种期的相互关系,以便合理利用,全省组织了这次品种播种期试验。试验于1983—84年度在湖
中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多数、经济发展不平衡、二元结构特征极为突出的发展中国家。农村养老问题是我国民生问题的关键,也是关系到社会和谐的重要问题。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
花37是山东省花生研究所育成的花生新品种。已被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北方花生产区用其代替徐州68—4等中熟大粒花生品种。该品种出苗快而整齐,长势强植株直
辽杂1号高粱杂交种是辽宁省农科院高粱研究所于1983年育成的一个6A高粱新组合.母本为Tx622A,父本为晋辐1号.辽杂1号高粱在品种比较试验、省区域试验和大面积生产示范试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