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招生推荐录取方式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qin6131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等学校招生制度自1952年建制以来,总体上经历了起步、冰冻、恢复和改革四个阶段。目前,它已成为我国为高等学校输送人才的最重要的制度。推荐录取方式是高等学校招生多元录取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学校选拔、录取高中阶段全面发展、表现优异的学生的过程中举足轻重、功不可没。回顾历史,古代的推荐方式——推荐制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的选贤举能制度;放眼当下,保送生制度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是改革开放后高校招生录取中最具代表性的两种推荐录取方式。随着高校招生录取推荐方式的弊端日益凸显,社会各界的质疑不断,其改革与完善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本文以此立题研究,在分析大量高等学校招生推荐录取方式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运用制度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力图全景式地对推荐录取方式的发展脉络、各国的推荐制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探究我国高校招生推荐录取方式的自身积弊和现实阻力。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的新要求,提出完善推荐录取方式的可行性建议。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对本研究中的重要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简要阐释。基于推荐方式是高校招生制度的构成要素,须厘清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推荐制和推荐录取、保送和保送生制度这些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并作为研究基础。而对多元智力理论的释义,能为高校招生推荐录取方式研究建立逻辑起点,为构建多元化的录取机制提供支撑理论。第二章梳理了改革开放前我国推荐录取方式的发展脉络。经过相关史料的查阅和研究,本文得出:推荐作为一种选人办法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的选贤举能制度。从古代的推荐制(主要包括原始社会时期的选贤举能制度、春秋战国时期人才选拔活动中的荐举、汉代的察举制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到民国时期的保送免试,再到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保送推荐上学制度,推荐方式历经三次重大变革。本章首先介绍了古代推荐制的发展概况,以典故的形式对两种推荐形式加以分析,归结出古代推荐制被取而代之的原因;其次,回顾了民国时期的保送免试入学,并进行案例分析;最后,分析文革时期的保送推荐上学制度与白卷英雄产生的特定背景,并对其作出评价。通过制度分析法,笔者归结出推荐制在特定时期成功的原因。第三章对现行高校招生推荐录取方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本章就目前社会上对保送生制度争议最大的两个问题,即条件上推次不推优、身份上保官难保民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存在的推荐资格尚未普及、考查标准难以明确、推荐对象存有异议和录取公平遭遇挑战四个主要问题进行解读,探求推荐录取方式改革的动因。第四章对中外高校推荐入学制采取了比较研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日本高校的推荐入学制和台湾高校的推荐甄选是世界上采用推荐录取较为成功的典范,借鉴美、日两国和台湾高校录取的成功经验,力图为我国高校招生推荐录取方式的完善提供新的思维范式。第五章对推荐录取方式进行了前瞻性分析,即就如何规划其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本章指出为逐步形成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正确导向,招考分离、分类考试、双向选择、多元录取的招生考试制度,要在制度设计上要力求科学、公平,制度实施上要确保公开、公正,制度创新上要打破常规、定势。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分析院前心肺复苏(CPR)的结果,探讨提高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途径.方法:对我院1998年至2002年救治的115例院前心搏骤停者,用Utstein模式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结果: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信息量爆发式增长的今天,人们获取信息的便利和快捷是前所未有的。但是,随之而来的,信息的筛选、辨别,媒介的认知、运用等方面的问题接踵而至,因此媒介素养正受
目的:探讨血乳酸在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致病机制与预后关系。方法: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患者共68例。生存组38例,死亡组30例,每组均动态观察血乳酸浓度的变化,测定初始、12、24、
将断面减缩率作为研究参数,将拔制力、直线度、底面沟槽残余应力最大值作为评价指标,研究断面减缩率对冷拔直线导轨加工质量的影响规律。根据研究得到的影响规律.确定第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