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作为一类新型的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由于具有高的比表面,尺寸可调控,易功能化等特点,进而在催化、气体存储、生物传感、光学和磁性等领域有着潜在的应用,已引起广泛的关注。本课题采用半刚性二苯甲酮-4,4-二羧酸这种V型配体为主配体,在水热和溶剂热反应条件下,通过调节辅助配体和金属离子,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的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并对化合物进行了红外光谱,单晶-X射线衍射,热重,粉末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等表征,对部分化合物的性能进行了探究。研究工作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1、以二苯甲酮-4,4-二羧酸(H2BPNDC)为主配体,分别与稀土和过渡金属通过自组装得到了5个新的化合物。化合物1是由H2BPNDC与稀土金属钕配位而形成的一维链状结构化合物。引入辅助配体3,6-二咪唑哒嗪,得到了三维化合物2,它具有良好稳定性。改变辅助配体,引入(4,6-双(2-甲基咪唑)嘧啶),制备了具有纳米级孔道和双核金属簇的化合物3,它拥有PCU拓扑结构。通过改变取代基的大小改变孔道大小,引入(4,6-双(2-乙基咪唑)嘧啶)为辅助配体,合成了一维纳米管(化合物4),孔径最小达到20.32?。化合物5是通过调节引入含氮辅助配体(3,6-双(2-甲基咪唑)哒嗪)而形成的二维网状结构,并且具有较好的荧光性质。2、以化合物2为前驱体制备了一系列CuO/CeO2催化剂,考察了对CO完全氧化和选择性氧化的催化性能。通过粉末-X射线衍射,拉曼衍射,H2-TPR,CO-TPD,氮气吸脱附等表征表明焙烧温度,升温速率以及金属比例对增强铜铈之间作用力,提高活性物种分散度有很大影响。3、化合物3和4均具有纳米孔道,因此研究了化合物3和4对有机染料的吸附性能。从吸附动力学、等温线和热力学角度对有机染料刚果红(CR)的吸附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化合物3和4对刚果红的吸附动力学模型符合拟二阶动力学模型,而吸附等温线模型,化合物3与弗罗因德利希吸附等温线模型较吻合,化合物4更符合朗格缪尔吸附等温模型。另外,利用化合物3、4吸附荧光素RB6G后的荧光性质去检测对降解水溶液中的乙酰丙酮铜、乙酰丙酮锌、乙酰丙酮镉的能力。最后,以化合物3,4为载体负载Au、Pd制备了系列催化,考察它们对CO及Heck偶联反应催化性能。4、探究了不同溶剂分子对化合物5的荧光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溶剂与金属有机配合物之间由于溶质-溶剂不同的相互作用力发生了能量的吸附转移,从而导致发光强度降低,甚至猝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