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熔化沉积高强钢组织演变规律及性能调控方法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l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强度合金钢具有优良的综合力学性能,被广泛地应用于传动轴、曲轴和制动盘等对强度要求高、承受高载荷的零件。传统加工方法存在生产周期长、材料利用率低、工艺过程复杂以及成品率低的问题。激光熔化沉积技术能够实现大尺寸、复杂结构零件的快速、全致密近净成形,缩短构件的生产周期并提升构件的服役性能。目前,激光熔化沉积高强钢的力学性能调控主要依靠改变工艺参数和后热处理工艺,没有充分利用激光熔化沉积技术的温度循环特征。本文通过调整扫描策略改变激光熔化沉积过程中的温度循环特征,明晰了温度循环特征、物相组织以及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通过温度循环特征调控高强钢物相组织与力学性能的方法。该方法可简化热处理工艺,具有提高高强钢构件生产效率,减少能源消耗的工程应用优势。12Cr Ni2高强钢、24Cr Ni Mo高强钢以及4Cr5Mo Si V1高强钢的碳当量和过冷奥氏体稳定性依次升高,在相同的温度循环特征下具有不同的物相组织演变过程。以上述三种高强钢作为研究对象,获取不同的物相组织和力学性能调控机理和调控方法,相关研究成果为本文提出的力学性能调控思路应用于不同成分高强钢提供了参考依据。利用有限元模拟方法系统研究了高强钢增材过程中包括层间温度、熔池最高温度、冷却速率和回火作用时间在内的温度循环特征,设计了层间冷却时间和层间激光入射能量不同的三种扫描策略,获得了沉积层内部在不同扫描策略下的热循环特点。研究表明沉积层之间的冷却时间和层间激光入射能量会影响沉积层的冷却速率和沉积层在250-750℃的停留时间。以12Cr Ni2高强钢为例,采用连续沉积扫描策略时,沉积层的平均冷却速率由第1层的517℃/s下降至第6层的144℃/s。沉积层底部(第1-2层)、中部(第3-4层)以及顶部(第5-6层)在250℃-750℃停留时间分别为364 s、327.9 s以及181.7 s。当延长沉积层之间的间隔时间并逐层降低激光入射能量后,沉积层在第6层的冷却速率可达到449℃/s,高强钢沉积层底部、中部以及顶部在250℃-750℃停留时间分别为84.3 s、76.5 s以及59.7 s。明晰了温度循环特征对三种高强钢物相组织演变的影响规律,获取了过冷奥氏体稳定性不同的三种高强钢在不同温度循环特征下的物相组织演变规律。在沉积层连续冷却过程中,12Cr Ni2高强钢和24Cr Ni Mo高强钢的沉积层内部主要发生铁素体、贝氏体以及马氏体相变。采用无时间间隔的连续沉积策略时,沉积层的冷却速率随着沉积层数升高而显著降低,使沉积层中M-A岛元、先共析铁素体以及贝氏体组织所占比例升高。而采用层间冷却2 min+逐层降低激光入射能量的扫描策略时,沉积层保持较高的冷却速率,导致两种高强钢沉积层内部铁素体、贝氏体以及M-A岛元数量显著降低,同时板条马氏体数量升高。获得了三种高强钢材料在不同温度循环特征下的力学性能特点,明晰了温度循环特征、物相组织以及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通过温度循环特征调控高强钢力学性能的方法。当采用连续沉积策略时,12Cr Ni2高强钢的粒状贝氏体比例显著提高,其抗拉强度和延伸率分别为790 MPa和22.8%;当逐层调整层间温度与激光入射能量时,12Cr Ni2高强钢主要由板条马氏体组成,其抗拉强度和延伸率分别为1022 MPa和16.2%。24Cr Ni Mo高强钢的固溶强度高于12Cr Ni2高强钢,当沉积层主要由粒状贝氏体组成时,其抗拉强度和延伸率分别为814 MPa和19.1%;沉积层主要由板条马氏体组成时,其抗拉强度和延伸率分别为1207 MPa和14.2%。通过逐层调整层间温度和激光入射能量,可使4Cr5Mo Si V1高强钢沉积层的片状马氏体和Cr23C6析出相的尺寸得到细化,提升了高强钢沉积层的细晶强化作用,使高强钢的抗拉强度由1875 MPa升高至1981 MPa,延伸率由6%升高至8%。
其他文献
航天器相对导航技术在飞船交会对接、航天器编队飞行以及太空垃圾主动清除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考虑到空间任务的自主性、复杂性以及高可靠性要求,导航系统需具备提供较高导航精度和应对复杂噪声环境的能力。本文以椭圆轨道上主、从航天器相对导航系统为研究对象,针对估计器初始误差较大、较强程度的重尾非高斯观测噪声以及观测噪声统计特性未知或时变等情况,对非线性鲁棒滤波器的迭代更新策略、递归更新策略、鲁棒核函数特性以及鲁
学位
以功能梯度材料和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等为代表的先进非均匀材料相比传统材料具有更好的可设计性和更优良的材料性能,可广泛应用于我国航空航天、能源动力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这类材料在应用过程中面临着复杂多变的服役环境和载荷工况,断裂破坏是其最常见的失效模式之一。其断裂失效通常是初始损伤积累、裂纹形核以及裂纹扩展等综合效应的结果,现有的断裂力学理论在描述它们的断裂行为时依然存在瓶颈。因此,发展能够兼顾裂纹扩展演
学位
降低结构重量,提高承载效率和保证型面精度是航天器探测结构的设计目标。在太空环境中,由于卫星不断进入阴影区和光照区,其表面温度在-180℃~120℃下进行循环,这使得卫星上的结构会发生严重的热变形。然而,微小的变形就会极大地影响高精度探测结构的型面精度,从而降低卫星探测能力。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蜂窝具有轻质、高比刚度、高比强度、低热膨胀系数等优势,在卫星天线反射面、太空望远镜和高精度光学支撑平台等先进
学位
工程中大部分振动都是有害的,会引发结构失效或破坏、工作精度变差等问题,故需采取必要的减隔振措施来降低或消除振动的不良影响。传统线性隔振技术的刚度特性限制使得隔振频带与承载能力之间存在矛盾,无法适用于低频隔振。准零刚度隔振技术突破了线性刚度限制,可在维持较高静刚度的前提下显著降低动刚度,从而将隔振频带延伸到低频区。然而,现有的准零刚度隔振器仍然存在共振区向右弯、高低频无法同时优化、对复杂激励的适应性
学位
轻质夹芯结构兼具高承载和低质量的优异特性,在机械工程领域广受青睐。然而,根据质量定律可知,轻质高强的属性会导致结构的声振性能欠佳,并随之带来了许多严峻的问题。因此,设计与制备兼具轻质高承载和低频减振降噪的多功能结构,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工程应用前景。本文利用声子晶体带隙理论,研究轻质结构的减隔振和隔声性能,探索轻质结构高效声振控制的设计方法,并通过理论、仿真和实验手段揭示内在物理机制,指导工程
学位
姿态控制问题一直是航天器在轨飞行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立方体卫星因其质量、体积及功率的限制,其姿态控制系统对外部环境力矩和内部结构或组件老化引起的干扰(如弱阻尼结构振颤、执行机构或传感器故障、模块化部件间网络化通讯误差等)尤为敏感,使整个系统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若在控制过程中忽视这些约束和干扰,将导致姿态控制精度的降低甚至航天任务的失败。本文基于此背景研究了以飞轮为执行机构的立方体卫星多约束姿
学位
餐厨垃圾产量巨大,资源化处理需求日益增长。厌氧消化工艺是目前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的主流工艺,但餐厨垃圾有机质含量高且易分解产酸,高负荷运行的餐厨垃圾厌氧消化反应器易发生酸化。为降低酸化风险并丰富餐厨垃圾资源化途径,可将餐厨垃圾中部分有机质转化为挥发性脂肪酸(VFAs)用于生产聚羟基烷酸酯(PHA)。PHA是一种微生物内源合成的生物可降解物质,有助于解决白色塑料污染。常用的混合菌群PHA生产工艺一般包
学位
公路工程快速发展亟需大量优质沥青材料,传统沥青是石油炼制过程中的副产物,石油资源的不可再生决定了沥青材料的不可持续。生物油对沥青的部分替代以及橡胶粉对沥青的改性,已被证明在促进沥青路面材料可持续和高性能发展方面潜力巨大,但单一改性途径得到的沥青不能同时满足当前我国公路工程发展对路面材料可持续、高性能的新要求。基于此,将生物油与橡胶粉改性技术相结合,制备生物油/橡胶粉复合改性沥青,通过两者间的优势互
学位
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plasma,DBDP)是一种新兴的污染物处理技术,在水处理上展现出了高效的优势,但是存在放电过程中生成的化学和物理效应利用不完全,以及能耗高的问题。本文在对DBDP体系的反应器进行设计、搭建和优化的基础上,通过引入Mn Fe2O4催化剂建立了能高效去除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4-氟苯酚(4-FP)的DBDP/Mn Fe2
学位
在当前碳中和、碳达峰的经济环境背景下,实现生物质的能源化高效利用是促进碳减排的一项重要措施。在此,实现微藻生物质的资源化、无害化利用也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作为第三代生物质能源物质,微藻在生长过程中主要利用二氧化碳转化为能源物质,是一种重要的碳中性燃料,对实现碳中和、碳达峰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微藻生物质的资源化利用方面,生产固态燃料是一项可选方案。本课题主要研究了微藻的焙烧处理制备固态燃料,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