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调控的聚磷酸酯纳米载体系统及其用于肿瘤治疗的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margaret9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内源性或外部刺激条件设计的响应性药物递送体系,能够调控药物载体在体内的性质,在克服多重给药障碍、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以及增强抗肿瘤方面,显示出良好的功效。其中,近红外光因具有低组织吸收、较少光散射以及时空可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纳米递送系统。在本文中,我们发展了两种近红外光调控的高分子纳米载体,分别调控其靶向基团以及尺度,增强其抗肿瘤效果,具体如下:
  (1)细胞穿膜肽修饰的纳米载体具有不依赖于细胞表面受体的优点,但是该靶向策略体内应用的关键挑战是如何实现其在肿瘤组织的特异性递送,避免对正常组织和细胞的毒性。为此,我们设计了具有近红外光超快速激活TAT靶向效应的聚合物混合胶束STAT-NPIR&DOX。STAT-NPIR&DOX的亲水性外壳由TAT功能化短链聚乙二醇和温敏性长链聚磷酸酯组成。在血液循环过程中,STAT-NPIR&DOX的TAT肽被长链PPE屏蔽,以减少蛋白和正常细胞与TAT的相互作用。在近红外光照射下,温敏性PPE的收缩使TAT肽在60s内重新暴露在颗粒表面,从而显著增强肿瘤细胞对纳米载体的细胞摄取,实现了肿瘤组织特异性的靶向给药,提高抗肿瘤效果。
  (2)目前,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是极具吸引力的肿瘤免疫治疗靶标,化疗-免疫联合疗法也被认为是肿瘤治疗的理想模式。但是细胞空间分布的不同,导致纳米载体难以将化疗和免疫治疗药物同时递送到肿瘤细胞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构建了具有光触发尺寸收缩特性的纳米药物SNP/Pt,实现两种药物分别递送至肿瘤细胞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以有效杀伤这两种细胞。该纳米颗粒内核包载光敏剂Ce6,肿瘤相关巨噬细胞CSF-1R通路的小分子抑制剂BLZ-945和活性氧敏感聚合物TK-PPE,由具有疏水性的铂前药键合聚磷酸酯(PPE/Pt)包裹,其亲水外壳由聚乙二醇(PEG)组成。在660nm激光照射下,Ce6诱导活性氧的产生,促进TK-PPE中TK连接键的断裂,释放BLZ-945,从而有效清除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同时使纳米颗粒尺寸从70nm左右缩小到20nm左右,小尺寸颗粒利用深层渗透能力将负载的顺铂前药递送到肿瘤组织深处,增强化疗杀伤肿瘤的作用。这种同时杀伤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和肿瘤细胞的策略,显著增强化学免疫治疗的联合疗效,实现了优越的抗肿瘤效果和肿瘤转移抑制效果,明显延长了荷瘤小鼠的生存期。
其他文献
近年来,如何使靶向药物递送系统从给药后,控制药物在到达靶部位前少量释放,甚至不释放,而到达靶部位时,根据靶部位特殊的生理条件使药物集中高效释放,进而提高药物疗效及降低药物毒副作用的研究已成为药剂学领域研究的热点。研究首先制备介孔二氧化硅载体,为了构建以共价结合或物理包埋方式装载药物的“门控式”刺激响应型药物递送系统,分别采用内、外表面与外部巯基化的方法对载体进行巯基化修饰。将二氧化硅载体内、外表面
学位
血管畸形及血管瘤是多发病、常见病,发生在口腔颌面部约占全身的60%,患者数量巨大。目前血管畸形的一些类型疾病的治疗效果不理想、治疗次数多、而且常出现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血管畸形的药物治疗主要是硬化剂注射治疗,其中平阳霉素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硬化剂,本文拟采用平阳霉素作为模型药物,以壳聚糖/甘油磷酸盐温敏原位凝胶作为药物载体,对一种用于介入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畸形的新型平阳霉素传递系统进行了
学位
7-乙基-10-羟基喜树碱(7-ethyl-10-hydroxycamptothecin,SN38)是一种半合成的羟基喜树碱类抗肿瘤活性物质,可与拓扑异构酶Ⅰ特异性结合,抑制肿瘤细胞中DNA的合成,从而导致细胞的凋亡。SN38对胃癌、胰腺癌、肺癌等多种肿瘤细胞都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但因其几乎不溶于水,且难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难以直接应用于临床。为解决溶解度的限制,日本首先开发了伊立替康(irin
学位
癌症是一类危害人类健康,且死亡率极高的重大疾病。目前针对肿瘤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免疫治疗和手术治疗等,但均未取得重大突破。同时多药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MDR)的产生使得肿瘤的治疗更加困难。因此,如何设计并制备安全、有效的药物递送系统用以逆转或克服肿瘤多药耐药性,提高常规化疗药物的抑瘤效果,已成为肿瘤治疗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利用肿瘤及正常组织细胞间的差异,
学位
本研究制备了一种具有双靶向及pH敏感功能的包载紫杉醇(Paclitaxel,PTX)的新型仿脂蛋白结构纳米载体(FA-BSA-LC/DOPE-PTX)。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作为构建这种新型仿脂蛋白结构纳米载体的蛋白模型。BSA不仅具有生物相容性,安全无毒,作为内源性物质,可延长纳米载体的血液中的循环时间,增加体内稳定性,并且通过GP60(Glycoprotein 60)受体及SPARC(Sec
学位
恶性肿瘤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化疗是中晚期肿瘤治疗最常用的重要手段,但是化疗面临着两点致命的缺陷。第一,临床一线化疗药物(如紫杉醇、多柔比星等)不能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副作用大且过分抑制机体免疫,引发骨髓抑制和心脏毒性等严重的组织损伤。第二,临床治疗要求肿瘤细胞蓄积足够的药物,并能对药物产生敏感;但是,化疗过程中肿瘤细胞发生结构与功能进化,能对作用机制不同的多类药物产生对抗,并将胞
口服给药由于具有良好的顺应性且经济安全,是大多数药物首选的给药途径。而口服接种疫苗由于可以同时诱导机体产生系统和粘膜免疫应答,目前日渐成为控制和预防传染性疾病最具前景的策略之一。然而由于蛋白等生物大分子在胃肠道蛋白水解酶的作用下易降解,因此依靠抗原自身通过口服途径诱导机体产生足够强度的免疫应答较为困难。近年来,一些新型的无机载体作为抗原口服载体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三维有序大孔(3DOM)载体具
学位
肿瘤微环境响应性纳米药物的出现极大改善了大多数化疗药物体内循环时间短、靶向性差、药物利用率低、机体毒性大等问题,并且显著增加了药物的肿瘤部位特异性释放,提升了药效。然而,纳米药物本身较低的肿瘤细胞摄取能力和较差的肿瘤组织渗透能力仍然制约着药效的发挥。基于细胞毒性药物通过进入肿瘤细胞的“近程杀伤”机制,与血管阻断剂通过破坏肿瘤脉管系统,阻断肿瘤内部的营养和氧气供应导致其坏死的“远程杀伤”机制,本论文
学位
刺激响应性聚合物是一类能够在外界信号(温度,光,pH值,电磁场,生物信号分子等)刺激下发生可逆或不可逆的化学结构或物理性质变化的高分子。由于肿瘤或者病变组织的很多生理参数都与正常组织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利用刺激响应性聚合物及其组装体作为成像试剂或药物载体,实现对肿瘤或者病变部位的成像增强及可控药物释放,对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刺激响应性聚合物囊泡组装体在肿瘤组织荧
学位
三维、有序、且载有多种功能性材料的纤维基质在药物递送和组织工程中有巨大的应用前景。高压电场辅助技术是一种高效、经济的技术,它可以用来制备不同三维结构,并可将多种功能材料整合在同一结构中以满足不同的设计需求。但是目前将电流体动力技术应用于生物材料领域的研究还是有待深入,而且利用电流体动力打印技术制备高精准排列和具有多样性内部结构的微纳米纤维仍然具有挑战。本研究利用混合高压电场辅助技术制备了载药纤维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