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调查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现状,并探讨生活质量与孤独感、希望水平之间的关系,为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找寻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干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山东省某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卫生中心符合纳入标准的251例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的一般资料调查表、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QLS)、感情-社会孤独量表(ESLS)、Herth希望量表(HHI)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22.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及分层回归分析等,使用PROCESS插件进行中介效应分析。结果:1.一般人口学及临床资料状况25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年龄分布在18~69岁之间,平均年龄(42.92±12.25)岁;其中男性患者167例(66.5%);城镇患者145例(57.8%);患病前无业者204例(81.3%);家庭经济状况一般者171例(68.1%);总病程在0.5~46年之间,平均病程(15.37±10.20)年,其中105例(41.8%)患者被诊断为偏执型,有家族史者42例(16.7%),住院时间在1~5年的患者113例(45.0%)。2.精神分裂症患者SQLS得分及其在一般人口学和临床资料上的差异比较25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SQLS得分范围2~76,平均为(32.96±16.33),其中动力精力维度得分最高(41.93±15.55),心理社会维度得分次之(32.89±20.03),症状副作用维度得分最低(25.24±19.15)。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SQLS总分在家庭所在地、文化程度、职业、家庭经济、总病程和住院时间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来自农村、文化程度更低、患病前无业、家庭经济较差、总病程更长、住院时间更久的SQLS得分更高,患者生活质量更差。3.精神分裂症患者孤独感、希望水平与SQLS得分的相关性分析25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孤独感得分范围10~44,平均为(41.90±15.52);精神分裂症患者希望水平得分范围12~48,平均为(25.31±19.19)。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SQLS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与孤独感得分呈正相关(r=0.220~0.518,P<0.01),与希望水平得分呈负相关(r=-0.477~-0.632,P<0.01)。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孤独感得分与希望水平得分呈负相关(r=-0.563,P<0.01)。4.精神分裂症患者SQLS得分相关因素的分层回归分析分别以患者SQLS总分以及三个分维度得分作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差异的人口学及临床相关变量作为控制变量纳入回归方程第一层,将孤独感和希望水平作为自变量分别纳入回归方程第二层,结果显示,孤独感可以正向预测SQLS总分及三个分维度得分(β=0.401,0.404,0.499,0.501,均P<0.05),希望水平可以负向预测SQLS总分及三个分维度得分(β=-0.554,-0.495,-0.594,-0.610,均 P<0.001);5.精神分裂症患者希望水平在孤独感与SQLS得分关系间的中介效应分析为进一步探讨患者希望水平在孤独感与生活质量关系间的中介效应,分别以SQLS总分以及三个分维度得分作为因变量,孤独感作为自变量,希望水平作为中介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差异的人口学和临床相关变量作为控制变量,采用PROCESS插件进行中介效应分析。Bootstrap运行结果表明,希望水平在孤独感与SQLS总分之间的中介效应值为0.241,95%可信区间为(0.166,0.331),在孤独感与心理社会维度之间的中介效应值为0.196,95%可信区间为(0.118,0.287),在孤独感与动力精力维度之间的中介效应值为0.227,95%可信区间为(0.158,0.304),在孤独感与症状副作用维度之间的中介效应值为0.213,95%可信区间为(0.139,0.302)。上述95%可信区间均不跨零,说明希望水平的中介效应存在。结论:1.来自农村、文化程度更低、患病前无业、家庭经济较差、总病程更长、住院时间更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更值得关注。2.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孤独感呈负相关,与希望水平呈正相关。3.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希望水平在孤独感和生活质量间具有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