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应用DNA、同工酶、染色体计数结合血细胞大小的测量进行了二倍体、三倍体鲫鱼的遗传结构检测分析。1.通过血细胞长径的大小鉴别32尾于桥水库鲫的倍性,并应用RAPD、同工酶检测技术对于桥水库鲫进行克隆鉴别,同时与九江彭泽鲫及宁河彭泽鲫的三倍体群体相比较。结果显示:32尾于桥水库鲫中22尾可划分为5种克隆,分别为3尾(9.4%)属于克隆Ⅰ,2尾(6.3%)属于克隆Ⅱ,4尾(12.5%)属于克隆Ⅲ,5尾(15.6%)属于克隆Ⅳ,8尾(25%)属于克隆Ⅴ,说明于桥水库鲫中存在有遗传结构相同的个体,即克隆的存在;其余10尾有其各自的电泳图谱。九江及宁河彭泽鲫两个群体为同一克隆组,两个彭泽鲫种群的RAPD遗传标记间没有差异。于桥水库鲫群体与两个彭泽鲫群体之间没有相同克隆存在。2.应用水平式淀粉凝胶电泳法对我国的彭泽鲫、黑龙江省鲫鱼、天津市鲫鱼以及金鱼进行了肌浆蛋白的检测,根据红血球长径的大小判别二、三倍体,并与日本鲫鱼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中国二倍体鲫检测出四种类型,分别为BB、BC、CC和BD,其中BB为主要类型,并且四种类型均不同于日本的二倍体鲫鱼;中国三倍体鲫检测出四种类型,方正银鲫中的两种类型均不同于九江彭泽鲫、宁河彭泽鲫、于桥水库鲫和日本仙台的三倍体鲫,九江彭泽鲫、宁河彭泽鲫以及95.1%的于桥水库鲫为BBB类型,电泳带组成与谷口报道的日本银鲫中的Ⅱ-1型相同。3.应用PCR技术对行两性生殖的天津子牙河42尾二倍体野生鲫鱼群体mtDNA的D-loop区段进行扩增,用14种核酸内切限制酶酶切。结果显示:扩增出的试验鱼的mtDNA D-loop区段均为1.6kbp,个体间不存在长度变异现象;7种限制酶具有酶切位点,只有HapⅡ在个体间存在变异,共检测到2种单倍型,单倍型Ⅰ的频率为83.33%,单倍型Ⅱ的频率为16.67%;群体内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为0.284、核苷酸多样性指数为0.0025。4.采用PHA体内培养法,取鱼体肾细胞用空气干燥法制备宁河彭泽鲫、红鲫及金鱼的染色体,对染色体进行计数分析,并对其红细胞长径进行测量。结果得到二倍体鲫鱼(红鲫和金鱼)的染色体数目为100,即2n=100;宁河彭泽鲫的染色体数目为150左右,相对于二倍体鲫鱼来说,可认为是三倍体鲫鱼。二倍体的鲫鱼(红鲫和金鱼)的红细胞长径为12.9-13.9μm,三倍体的宁河彭泽鲫的红细胞长径为16.3-17.3μm,与小野里报道的二倍体鲫的红细胞长径小于15μm,三倍体鲫介于15-19μm之间的结果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