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针对生产实际中出现的玻璃板下开口泡缺陷情况,结合生产工艺过程各方面参数进行具体研究,并参考相关文献理论及借鉴生产中相关气泡缺陷处理经验,提出气泡形成的五种可能机理。设计实验验证所提出的机理、验证工业生产情况;根据实验结论及生产情况,对所提出的机理进行合理取舍、总结,得出合理的锡槽气泡形成机理,以期为解决玻璃板下开口泡缺陷的生产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当生产中出现大量板下开口泡缺陷时,挑选出贴近玻璃下表面含有闭口气泡玻璃样品,检测其内部的气体成分。结果表明导致玻璃板下开口泡的气体主要是氢气。不同温度下,氢在锡液中的溶解度用间接法测量;测量结果表明,氢气在锡液中的溶解度变化趋势与相关文献结论一致;以文献中600℃氢气在锡液中的溶解度值为基础,使用实验测定值拟合西维尔公式;用所得公式验证1000℃下氢在锡液中的溶解度文献值,误差不超过7%,说明氢气在锡液中主要以单原子态形式存在。将小块耐火砖平铺在石墨槽底组装成小锡槽,模拟锡槽环境,检测不同氢透过性耐火砖锡槽对形成气泡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氢透过性耐火砖对氢气的扩散性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而高氢透过性耐火砖抑制氢气扩散的能力较弱;当外界条件变化时,低氢透过性耐火砖锡槽不易产生气泡,高氢透过性耐火砖锡槽产生的气泡量会快速增加。根据实验结果、生产线后续跟踪情况、锡槽中锡液的流动情况、锡液温度分布的连续性、锡液中气泡的形成条件等进行推理得到了锡槽氢气泡形成机理。锡槽温度升高后,锡槽槽底空间中的氢气经过耐火砖贯通孔扩散到锡液中并溶解于锡液,使锡液过饱和;过饱和的氢原子经锡液扩散到耐火砖表面含有气源的开口孔处聚集、复合成气体分子使气泡核心长大形成气泡;气泡释放后,会在原位留下部分气源,使气泡连续不断地产生,直至达到该温度下的平衡态为止;降温后,锡槽槽底空间的气体会得到补充,使气泡的出现具有反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