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颈动脉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昼夜节律的影响,进而分析颈动脉动脉内膜切除术与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调节机制相关性,为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提供新思路。研究方法:在经伦理学审查和患者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在2017年1月-2018年8月大连市中心医院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并伴有高血压的患者中,严格按照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随机选取30例接受CEA手术患者列为实验组;另外随机选取30例行保守治疗的患者列入对照组。患者入院后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完善一般血生化检查。所有入组患者入院后均予以常规口服拜阿司匹林100mg每日一次,立普妥20mg每晚一次。对实验组病人在手术前、手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的24小时平均收缩压(24hMSBP)、24小时平均舒张压(24hMDBP)、白昼平均收缩压(dMSBP)、白昼平均舒张压(dM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M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MDBP)、hs-CRP水平、颈内动脉起始段内径最大值(D),最小值(d)进行监测颈,对照组在相应时间间隔内,监测上述指标。在实验组术后随访时间点,由专业的超声科医生行术侧颈动脉超生检查及TCD检查,确定实验组术后无再次狭窄发生。若术侧颈内动脉通畅则继续随访,若发生再狭窄则放弃随访。将实验组术后与对照组、实验组手术前的24hMSBP、24hMDBP、dMSBP、dMDBP、nMSBP、nMDBP、hs-CRP水平、颈内动脉起始段内径比值(D/d)分别进行比较,将监测数据,运用统计学软件分析,得出研究结果。研究结果:本研究共入组患者60例。实验组30例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术程顺利,斑块均完整剥出,术后随访期间无再狭窄。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冠心病病史、糖尿病病史、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LDL-C、HDL-C、Hcy等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实验组术后各个时间点与术前、对照组比较,24hMSBP、24hMDBP、dMSBP、dMDBP、nMSBP、nMDBP显著降低,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24小时动态血压波形图趋向勺型,呈现勺型血压波形的患者较术前显著增多,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与术前、对照组比较,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显著低于术前、对照组水平,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与术前、对照组比较,颈内动脉起始段内径比值(D/d)较术前显著增大,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具有降低高血压患者血压的作用,术后患者血压的昼夜节律趋向勺型血压。2、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患者hs-CPR水平降低,由hs-CPR介导的血管炎症反应降低,对高血压患者血压的控制及血管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3、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术侧颈内动脉起始段内径比值(D/d)较术前显著增大,提示管壁机械牵张程度较前增大,进而可能引起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的调节作用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