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古典戏剧中杨贵妃形象的比较研究——以元杂剧《梧桐雨》和能乐《杨贵妃》为个案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kghost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元杂剧与日本能乐都具有六百余年的历史,如今并列于“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中。杂剧兴起于唐代,宋代时随着市民经济的发展逐渐成为了一种独立的表演形式。及至元代杂剧发展到鼎盛时期,在融合了唐宋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伎艺的基础上,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戏剧表演形式,因而被称为元杂剧。能剧是日本的传统戏剧之一,自14-15世纪开始盛行。能剧是一种融合舞蹈、戏剧、音乐和诗歌的舞台表演艺术,在日本传统戏剧艺术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至今,仍被日本人视为“国艺”之一。   杨贵妃是中日传统戏剧中共有的人物,在两国戏剧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从白居易《长恨歌》到元杂剧《梧桐雨》,再到日本能乐《杨贵妃》,两国文化的异同之处,尤其是相异之处,在杨贵妃这一共有的艺术人物的身上体现得较为充分。而对两国戏剧中“杨贵妃”形象进行对比分析,元杂剧《梧桐雨》和能乐《杨贵妃》可以作为最典型的两大实例。基于中日不同的文化背景,本文通过情节结构差异、形象演变过程等方面,对中古典戏剧与日本能乐在人物塑造的美学特征上相同之处与深刻差异进行详细分析。   从情节结构上看,与元杂剧《梧桐雨》中歌颂李杨生死相依的爱情不同的是,日本能乐《杨贵妃》只展示“死恋”,即死后还“绵绵无绝期”的爱;不以“李杨恋”为叙述主体,而以“杨贵妃”为主。从人物形象上看,经过复杂的演变过程,元杂剧《梧桐雨》中的杨贵妃是全剧的配角,同时也是被观众谴责的对象,而在日本能乐《杨贵妃》中,杨贵妃却是以“魂贵妃”和“病贵妃”形象示人,是观众同情和怜爱的对象。   杨贵妃形象在中日两国戏剧中存在很大的差异,与两国不同的文化观念和文化心理有关。从文化观念上来看,中国古典文学强调“文以载道”,讲究文学与政治、伦理结合,因此杨贵妃历来被视作红颜祸水而饱受谴责;而日本的文学观念恰恰是将文学与政治、伦理相离,因此杨贵妃在日本能乐中就成了值得观众同情的“纯爱”的人物。而不同的文化心理,也导致了中日两国观众的观剧心理存在很大的差别:中国观众的观剧心理往往是“重生轻死”,因而白朴在《梧桐雨》中增加了马践杨妃的悲惨场面,写死者之痛,然后又极写生者之悲,将杨贵妃塑造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感、有为人不齿却又有引人悲悯的复杂的艺术形象。比中国传统文化而言,日本文化中往往要求人们被动地接受和尊重生死无常的客观规律。观众往往带着“超越生死”的心理观赏戏剧,因而杨贵妃也就成为了美丽、脱俗、深情、忠贞的爱情典范形象。
其他文献
在水彩画表现的众多题材中,工业题材是最为普通而常见的一种,它与社会的发展进程息息相关。社会的发展影响着工业题材水彩画的发展,工业题材水彩画反映了特定时期内工业的发展,并
许鞍华既是香港新浪潮电影的重要代表,也是香港电影开创以来最杰出的女导演之一。在当今强调大制作、高投入、高科技技术制作电影的时代,电影市场被各类商业大片所充斥着,而
期刊
期刊
期刊
学位
期刊
期刊
版画中的光影表现与内心表达,主要是指在平面上利用光影效果表现三维立体空间感。造成一种立体的假象,其本质仍是平面的。版画中光影关系的使用是版画家进行版画创作的重要手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