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在对不同泡沫铜制备方法对热管传热性能影响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对影响热管传热性能的内部参数吸液芯结构、纳米流体种类、浓度、充液率进行了正交试验,分析了各因素对热管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对不同泡沫铜制备方法对热管传热性能影响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对影响热管传热性能的内部参数吸液芯结构、纳米流体种类、浓度、充液率进行了正交试验,分析了各因素对热管传热性能影响的显著性。选择质量浓度为0.5%的氧化铝水基纳米流体作为热管传热工质,充液量为55%,选用不同孔密度的电化学沉积法制备的泡沫铜作为平板热管吸液芯。搭建试验台架并设计试验方案对系列平板式热管进行传热特性试验,研究了平板热管吸液芯结构、热源分布、倾角和冷却风量对平板热管的传热性能影响,并与300目双层丝网吸液芯平板热管进行对比。 本文试验结果如下: 1)泡沫铜材料制得方法不同带来的微观结构特点和表面特征不同及孔密度差异对纳米流体热管性能的影响很大。 2)吸液芯结构参数对平板热管的传热性能有明显的影响,合适的吸液芯结构参数能够有效提高平板热管的传热能力。在试验条件范围内,孔密度120 PPI(pore per inch)、150 PPI和170 PPI的最大传热功率分别为350 W,350 W和380 W。 3)传热功率300 W时,170 PPI泡沫铜吸液芯平板热管的热阻比以300目丝网为吸液芯的平板热管热阻减少了22%,在表面温度低于设计温度的情况下,传热功率增加了18.7%。 4)当热负荷由均匀分布变成非均匀分布时,多孔泡沫铜吸液芯平板热管蒸发段温度仍具有良好的等温性,丝网吸液芯平板热管的上下蒸发面温度都出现较为明显的起伏。 5)试验结果表明正向倾斜角度变化对平板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的敏感程度不如负向倾斜角度。本文中小倾角范围内正向30°左右平板热管的传热性能最佳,相比水平放置,热阻降低了10.2%。 6)冷凝段冷却风量的增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平板热管的温度,减少热阻。本文中,当风速从4.5 m/s增加到8.5 m/s时,泡沫铜吸液芯平板热管的温度下降了18℃,热阻减少了28.2%。 7)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成像分析发现纳米颗粒在吸液芯骨架上的沉积团聚对热管换热有显著的影响。与丝网吸液芯热管相比,纳米流体与多孔泡沫铜吸液芯的结合,能有有效增加沸腾表面的汽化核心数目,强化热管换热。
其他文献
热力学温度是七个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之一,单位是开尔文(K)。它客观反映了物体的真实温度,精确测量热力学温度与科学研究、技术发展、工业生产、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目前测量热力学温度的方法有很多种,气体折射率基准温度计是一种直接测量热力学温度的新型方法。以氦气为工质的气体折射率基准温度计的工作压力可达若干兆帕,为获得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为1×10-6的热力学温度测量结果,需要不同温度下腔体材料的等温压缩
管壳式换热器是进行热交换的通用工艺设备。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电力、轻工、冶金、原子能、造船、航空、供热等工业部门中。特别是在石油炼制和化学加工装置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技术的现代化,热交换器技术的研究必须满足各种情况特殊而又条件苛刻的要求。近年来,由于各种工艺的要求,工程中经常出现非标法兰封板的管壳式换热器,前人对各种类型的管板的研究已经很详尽,但是对于封板兼作法兰的研
本文主要论述了多导睡眠检测护理干预发展现状,并结合存在的护理干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革措施与发展思考,供参考
目的:探讨癌痛护理对恶性肿瘤患者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80例癌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
岱海流域地处南亚至西伯利亚生态走廊的重要结点,是环京津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我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区域生态环境安全起着极为重要的保
联合动力装置由于其具有组合形式灵活多样,经济性突出等优点,已成为今后世界各国大型舰船动力发展的主要趋势。燃燃联合动力装置在各种型式的联合动力装置中因为具有自己独特的
本文设计并实现了基于PC104总线的数字图像数据采集系统。在经过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首先确定了数据采集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各部分的设计如下:计算机扩展卡的硬件设计中,选用
随着内燃机不断向强化、增压方向发展,内燃机热负荷和机械负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活塞组的设计直接影响着柴油机性能、使用可靠性及耐久性。尤其是船用柴油机,对可靠
白光干涉轮廓仪具有非接触、高精度特点,尤其适合结构性表面测量。针对诸如MEMS、微光学元件等结构性表面水平和垂直大范围测量需求,研究大范围白光干涉光学轮廓仪,具有重要
目的:探讨头颈肿瘤患者放疗期间PICC置管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措施.方法:以头颈肿瘤放疗科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收治的PICC置管患者458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