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央歌》是鹿桥创作生涯中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开始创作于1943年,成书于1945年,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的云南昆明和西南联大作为叙事空间,讲述了一群乐观友爱的西南联大学子在烽火岁月里的青春故事。本论文试图联系战时语境,以《未央歌》为文本进行分析,运用文学地理学批评的有关理论,围绕地理空间、地理意象、地理基因三个向度,探析小说中地理空间建构的意义,地理意象具有的象征内涵及地理基因在文本中的彰显,力图以此把握鹿桥所秉持的创作心理和审美倾向,发掘《未央歌》所蕴含的审美意蕴和思想价值。论文绪论部分先后对《未央歌》及研究现状、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进行梳理,围绕论文选题的理论基础和创新点进行论述。第一章着重分析鹿桥在《未央歌》中建构的地理空间。结合作家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地理空间作为切入点,从战时空间建构和“联大”空间建构两个层面,分析作家何以要建构这种形式,考察作家在小说中所体现出来的空间观念,以此引发对作家艺术选择的思考。第二章主要探究地理意象在《未央歌》中的呈现及其内在意义,挖掘其自身具有的叙事功能。从自然类意象与人文类意象两个层面出发,探析小说中植物意象、动物意象、火车意象、教堂意象所承载的象征内涵,思考地理意象对小说人物塑造、情节推动与情感表达具有的意义,从而通过地理意象,洞察鹿桥表现出的价值追求和审美意趣。第三章深入讨论鹿桥自身地理基因在小说叙事中的凸显。运用文学地理学批评中的地理基因概念,结合作家生平,从地理基因的显性要素和隐性要素两个维度,观照作家对昆明自然地理和民俗风物的感知,搜寻传统文化教育与联大自由和谐的文化氛围对鹿桥性情的浸润,对《未央歌》创作的影响及在小说中的体现。结语部分,总结全文并阐释以文学地理学批评视角解读《未央歌》的重要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