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桩基础是应用范围最广,适用性能最强的一种深基础形式。在近些年来的地震中,桩基础体现了较好的抗震性能,但是也暴露出了多种破坏问题,在地震中,因为土体液化而使得桩基础丧失承载力导致其破坏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目前,桩基础抗震设计理论明显落后于实际工程的需求,尤其在抗液化设计方面,还主要以折减计算或者经验计算为主,目前,还没有提出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法。然而,对于该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室内试验和静力解析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静力条件下的理论和经验,对液化时桩-土的作用机理的研究不够深入。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比较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后,本文依托山西省科技攻关项目(地震荷载作用下桩和土体共同作用的试验研究),在对室内试验数据处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宏观的数值模拟力学参数,利用midas-GTS岩土与隧道专业三维有限元分析程序,对液化场地上低承台群桩建立了数值分析模型;在相同的动力荷载作用下,探讨了考虑承台下土作用时,不同桩间距情况下桩基础竖向承载力的变化规律,和承台厚度对桩基础竖向承载力的影响,以及群桩中不同位置基桩在地震作用过程中的工作特性。结果表明:1)在地震作用下,低承台桩基础对改善液化场地的抗液化能力具有较好的效果,桩间距愈小愈明显;由于桩基础的存在改变了原有场地孔隙水压力的消散速度,承台下表层土体孔隙水压力消散速度明显减缓;2)静载作用时,在桩体数量相同的情况下,桩基础承载力大小的主导因素是承台尺寸,承台尺寸越大承载力越大,而桩间距的影响不明显;3)在地震作用过程中,桩间距较大的桩基础,抗液化能力较弱,其竖向承载力衰减的速度快;随着地震时间的持续,不论桩间距大小,液化区域继续扩大,承载力都会进一步损失,仅是损失速度不同;4)改变承台的厚度,在静载作用下,对桩基础承载力的影响不明显,在地震作用下,承台的厚度,对桩基础的承载力有明显影响,厚度愈大,刚度愈大,抗液化的能力越强;5)低承台桩基中的基桩,按位置不同可以分为中桩、角桩和边桩三类,在地震荷载作用下,借助桩侧摩阻力累计系数(Acp)曲线的变化,不同位置基桩周围的土体的液化响应特性不同,基桩中,中桩的承载力受液化折减最小,边桩次之,角桩最大6)在地震作用过程中,边桩的抗震性能与地震波传来的方向有关,迎着地震波传来方向的边桩受地震影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