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重华诗学研究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liu0330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重华是清代中期重要诗人、诗论家。本文采用传统文献学的方法,从李重华《贞一斋集》与《贞一斋诗说》切入,结合其所著《诗传附义》,在大量搜集梳理文史资料的基础上,充分吸收现有研究成果,以兼重李重华诗歌理论与诗歌创作的研究方法,从整体系统层面对李重华诗学思想进行了细致研究。论文共分为五章,其内容如下:绪论部分,介绍李重华研究史及本文的选题意义。第一章“李重华生平、交游考述”。生平部分,考察了李重华的生平经历,勾勒出比较详细的人生轨迹;对李重华卒年作了补正;考辨李重华充一统志编修及京师结社的时间问题。交游考部分,按照李重华生平经历,分为吴江时期、京师时期、游历时期三个阶段。依据史传及地方文献等资料,简介交游人物生平,并从《贞一斋集》、《贞一斋诗说》及交游者所著诗文集中,找出有关诗文补充说明,以期从交游角度来进一步了解李重华的生平事迹及其诗学思想形成之影响人物。第二章“李重华诗学思想宗旨”。分别论述了李重华“诗有三要”、“诗有五长”及“诗教”、“六义”主张各自内涵及相互关系。李重华“三要”说主张“意立而象与音随之”。针对初学者,提倡从悟音入手,但又不可执着于音律所限定的规律,崇尚“天籁”;重视写景在赋、比、兴手法运用中的作用;追求以神运之、“意在言外”的境界。“五长”说推重以神、气运之的创作,但并不反对以巧、词、事运之。李重华崇尚“天籁”之音,主张创作以神运之,但要以温柔敦厚之诗教为本。第三章“李重华论历代诗”。本章分为三节,分别考察了李重华对汉魏六朝诗、唐诗、宋元明诗的认识和评述。第一节主要论述了李重华对汉魏六朝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乐府及七言诗作家作品的评论。第二节主要讨论了李重华关于唐代五七言古诗、五七言律诗、五七言绝句及乐府的批评。第三节考察了李重华有关宋元明诗的评价。李重华对历代诗歌的评价,贯穿着其诗学思想宗旨。在以“六义”为旨归的前提下,他肯定诗歌的变化发展,不以时代论优劣,主张日出日新,自成一家。第四章“李重华论诗歌题材及其创作实践”。本章择取《贞一斋集》中拟古诗、咏物诗、咏史诗三类题材作为典型个案,并结合《贞一斋诗说》中相关论述,分析李重华在拟古诗、咏物诗、咏史诗创作中体现出的诗学思想。第五章“李重华论历代选本与诗学理论著作”。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主要考察了李重华对《文选》、唐人选唐诗、《诗归》等历代选本的评价。第二节主要讨论李重华对《诗品》、《二十四诗品》及《沧浪诗话》的评价。
其他文献
帕慕克是世界知名的当代文学大师,著作颇丰,成就卓著,但因为其刚刚被介绍到中国,所以对他的研究目前还停留在初步阶段。本论文从帕慕克最关切的身份认同问题入手,重点分析他
当前,传统媒介和新媒介的融合趋势愈演愈烈。但在我国媒介融合过程中,往往注重融合媒介等硬件建设,而忽略内容上的整合。本文从融合新闻的核心要求——多样化与差异性入手,探
以2003至2014年的数据为基础,对我国粮食进口增长特征及趋势进行分析,然后采用非结构化的向量自回归模型,结合理论研究分析了2003-2014年期间我国粮食进口不断增长的影响因素
<正>一、著录与流传(传)阎立本《历代帝王图》为唐代最为重要的人物画,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该画绢本设色,画面本幅纵51.3厘米、横531厘米。画面从右至左共画有13位帝王形
利用1992-2012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收入、工业化和城市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能源强度、收入、工业化与城市化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收入
<正>电视媒介进入21世纪的今天,电视新闻的类型多样化决定了其传播语言的多元化,从而最终摆脱了传统新闻呆板、单一、线性的传播模式,进入到了更鲜活、多样、立体的传播语境
目的了解目前世界上最新上市的抗艾滋病新药以及正在研究中的新化合物。方法通过对大量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归纳,介绍了2000年以来上市的抗艾滋病新药以及各类处于临床和临床
<正>书法创作既需要有扎实的继承传统的功夫,又需要有真实情性意趣的表达,两者若得其一已难,何况兼而有之?前者仰赖薪传和训练,后者专靠感悟和滋养。书法不仅是技法的表现,更
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住房保障体系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到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本文通过对我国现行住房保障体系的分析,借鉴部分发达国家
目的在目前针灸治疗老年性痴呆病的基础上,结合治未病的思想探讨针灸预刺激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区组织SOD(Superoxide dismut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