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发达国家先后完成工业化进程,服务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反映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服务业最具活力的部门,有促进社会经济稳步发展和区域内各产业间协调发展的作用。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总体上还存在一定差距,逐渐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原因所在。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利用资源优势,经济增长迅速,2002-2009年经济增速连续位居全国第一位。但从2012年开始内蒙古经济下行的压力明显加大,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缓解经济波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因此本文以内蒙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为研究对象,运用描述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内蒙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和影响因素,并运用线性回归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本文首先对相关理论:分工理论、中间需求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产业结构理论进行论述,界定了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并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特征和分类进行说明。其次,从不同角度,运用描述统计的方法,分析了内蒙古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最后,分别从生产性服务业需求、供给、外部因素三个方面,选取的八个相关指标,分析了影响内蒙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各项因素,以2000-2012年内蒙古相关统计数据为样本,选用时间序列模型对影响内蒙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各因素指标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确定其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生产性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的就业人口的比重、城镇就业人口占城乡就业人口比重、对外开放程度与内蒙古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正相关;人均GDP与其负相关;生产性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的比重、科技经费支出率的回归结果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