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际交往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形式,它随着社会的变迁、历史的变革和地区的转移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我国当代人际交往仍是一个新颖而有意义的研究问题。青年学生的人际交往既带有时代和社会的烙印,又体现了青年一代不同于其他年龄段人的特点。青年学生人际交往的研究不仅对青年学生的社会适应、健全人格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将为完善青年学生的相关理论提供经验支持。青年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分为家庭内的人际交往和家庭外的人际交往两个方面,家庭内的人际交往以亲子间的交往为主,家庭外的人际交往以同龄伙伴间的交往为主。学生自从进入学校后,与父母的依赖关系就逐渐减弱,同龄伙伴成为青年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又一大主体。那么,此时青年学生的家庭外人际交往状况如何?在青年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后,他们的家庭外人际交往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家庭对不同年龄段的青年学生的家庭外人际交往有着怎样的影响?这些都将是本文重点关注的问题。为此,本文首先对已有的关于学生人际交往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接着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框架和研究假设。本研究借助香港浸会大学和南京大学共同开展的“当代城市中学生教育过渡及其社会影响”跟踪调查项目的数据,考察了生源为南京城区的745名学生从高中到大学的家庭外人际交往状况及家庭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高中到大学,青年学生在家庭外的总体人际交往圈层呈现扩大化的趋势,异性交往增加,但人际交往的核心圈层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构成上都保持稳定。交往内容上,情感性是高中和大学时期学生共同追求的,而大学时期学生之间的交谈内容比高中时期更加理性和成熟。在人际交往的质量上,大学时期的同伴关系满意度明显低于高中时期。在青年学生的高中和大学时期,家庭都对其家庭外的人际交往产生了显著影响。其中,亲子关系对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观和客观方面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学生与父母沟通越多、越受到父母尊重、亲子关系越接近朋友,他们的社交圈就扩大得越多,同伴关系满意度也越高。同时,父亲相较于母亲,对子女的人际交往有着更加持续、更加显著的影响。独生子女与否、家庭居住模式、父母婚姻状况等家庭结构性因素,对学生的家庭外人际交往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有可能通过亲子关系的影响而增强。笔者认为,青年学生总体社交圈扩大,而核心圈层保持稳定,可能与人们的情感资源有限以及寻求自我认同有关。而人际交往满意度的下降,可能是大学中的文化差异以及群体内的竞争关系造成的。父亲对子女家庭外人际交往的影响比母亲更大,是本文的另一个重要发现,这可能受到父母不同角色和不同教育方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