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性论视阈下的学校道德教育研究

来源 :浙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tter0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教育自古有之,且道德人伦教化贯穿了古代中国的整个学校教育体系。近代以来,受西方教育制度影响,德育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专门课程。在培养合格公民、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然而,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等在一些领域存在;教育工作内容、方法等缺少人文关怀;效益至上、物质主义等观念加速人的异化等问题,都迫切需要寻求解决方式。学校道德教育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主要阵地之一。文章通过分析当前学校道德教育现状,发现近代以来的学校道德教育多关注道德主体的外在行为,而忽视其内在品质的真正生成,体现出规范化的特征。如以教育主体自觉认识和遵守社会普遍要求的规范为教育目标;以社会普遍要求的规范性德目为教育内容;以说教、规劝等灌输法为主要教育方法;以考试分数为主要评价标准;以通常忽视受教育者主体能动性及其内在身心发展规律为教育过程等。如此,学校道德教育刚性有余而柔性不足,不易变通,且忽视人的主体性,以致走向困境。德性论哲学思想在中西方古代占有主导地位,通过着眼于内在品德对主体行为进行约束,恰好可以弥补规范论道德教育的不足,为解决学校道德教育困境提供一种新的理论维度。文章从德性论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德性论作为解决学校道德教育困境的优势之所在,即关键在于德性论把握人的本性而非行为,探讨内在德性品质对人本身的发展意义。由此阐述理想的学校道德教育在于规范教育与德性教育的有机统一。学校道德教育目标具有层次性,以注重行为且知行统一为初级目标,以成就完善人格且过幸福生活为终极目标;学校道德教育原则包括防微杜渐等规范原则和诉诸自主等德性原则;学校道德教育内容则是在注重对规范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情感和意志的教育内容;学校道德教育过程更加关注教育主体的身心发展规律,分阶段、有侧重点地进行教学;对学校道德教育成效如何的评价标准不再是单一的考试分数,而是师生共同发展和社会道德风尚良好的双重评价标准。如是教育是解决社会道德问题的需要,也是解决学校道德教育困境的需要。
其他文献
利用山东地方黑猪莱芜猪为育种素材,采取常规继代选育技术,经过6个世代选育,培育出优质肉猪配套系专门化母本新品系.6世代与0世代比,初产母猪产活仔数提高1.64头、经产母猪提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资产流失成为近年来的社会热点问题,虽然法学界对于该问题历来较为关注,但学者们大多倾向于国有资产流失的立法对策研究,而对
近年来,我国出口贸易增长势头强劲,遭遇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也越来越多。有研究表明,技术性贸易措施已经超过“两反一保(反补贴、反倾销和特殊保障措施)”,成为阻碍我国出口的第
公民教育作为现代国家培养公民基本素养的重要手段,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学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同时也肩负着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任务。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学校
德国的汉斯·约阿希姆·施奈德先生在其《国际范围内的被害人》一书中论述到:“近年来,为刑事被告做了那幺多工作,在每一个可想到有援助和支持作用的方面,都给予了被告人。这
情势变更制度是指导合同履行的一项重要制度,无论在大陆法系国家还是英美法系国家的合同法中,它都得到了具体的体现,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已被大多数国家的立法、判例、学说所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