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天山位于中亚造山带的南缘。近年来,在东天山前寒武纪地块中发现了多个矽卡岩型钨矿床。为揭示该类型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厘定矿床成因、探讨区域成矿规律,本文以小白石头钨矿与黑焰山钨矿两个典型矽卡岩矿床为例,开展了系统的矿床地质、矿床地球化学以及成矿年代学研究,并探讨了矽卡岩型钨矿区域成矿规律,取得以下认识:小白石头钨矿床矿床形成于三叠纪,矿体产出于花岗岩体与围岩接触的矽卡岩带,以及接触带附近的韧性剪切带;成矿过程可划分为干矽卡岩、湿矽卡岩、氧化物、硫化物和碳酸盐五个阶段;流体包裹体类型包括W型、C型、PC型和S型;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24297℃,盐度为1.039.7%,为中-低温、中-高盐度流体;H-O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流体为岩浆水与大气降水混合;温度降低与流体混合为小白石头钨矿床的主要成矿机制,流体不混溶为次要成矿机制。黑焰山钨矿床黑云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326.9?1.6 Ma,指示矿床形成于晚石炭纪;矿体赋存于黑云二长花岗岩与星星峡群地层的接触带中,或存在于岩体的裂隙中;成矿阶段划分为矽卡岩阶段、石英-白钨矿-硫化物阶段和石英-碳酸盐阶段;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为W型,均一温度为136338℃,盐度为2.713.4%,为中-高温、中等盐度流体;H-O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流体为岩浆水与大气降水混合水;温度降低与流体混合为矿床主要成矿机制。东天山地区矽卡岩型白钨矿形成与该区域长期、多期次的岩浆活动密切相关。不仅成矿作用的热源、水源来自岩浆活动,岩浆热液中的挥发性组分也为接触带发生双交代作用提供了条件,使地层钨元素进一步富集。在热液交代大理岩的过程中Ca2+浓度增大,流体PH值升高,随着大气降水加入,流体温度降低,压力下降,使得白钨矿沉淀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