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劳动者”是近代以来受到法律特殊照顾的一类群体,界定其主体身份具有重大的法律意义。“劳动者”一词出现在了我国宪法、劳动法、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条文内,但各部门法之间确立的“劳动者”概念却相去甚远。法律条文对“劳动者”概念界定的缺失,为司法实践适用劳动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界定“劳动者”的概念一方面要确定其内涵,另一方面需要选择其外延。通过对各国立法模式的比较,笔者发现多数国家倾向于详尽地规定“劳动者”的外延,而回避探讨“劳动者”的内涵问题。我国法律采用消极主义立法例规定了“劳动者”的外延,但这种规定具有不确定性,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决定“劳动者”外延的核心因素——从属性在我国法律中具有不确定性。 因此,界定“劳动者”内涵与外延更深层次的任务是对劳动关系中“从属性”的的界定。以英国、美国为代表的英美法系的控制理论和以德国、日本为代表的大陆法系的从属理论实则是“从属性”问题这枚硬币的正反面,虽然观察角度不同,但都揭示了相同的内容和本质。同时,各国司法实践表明“从属性”并非一成不变的认定标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从属性”的单一标准已经演变成了包括人身从属性、经济从属性、组织从属性等在内的复合体系。 通过对“从属性”的解读,提出确定“劳动者”内涵与外延的建议,为司法实践中劳动者身份认定疑难问题提供解决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