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困老人的生活与福利状态是重要的民生议题。传统上,我国养老需求在家庭内部得到满足。然而,由于家庭规模的缩小,居住方式的改变,以及现代化思潮对传统家庭伦理规范的动摇,“反哺模式”遭遇了许多现实困难。对贫困老人来说,家庭经济资源的匮乏使子女的支持能力受到了进一步限制。在此背景下,本文希望了解贫困老人的养老现状如何;该群体的养老状况是否会受到来自子女的显著影响;如果会,这种影响在儿子或女儿间又是否具有显著差异,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是否依旧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定量分析法,选取《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在湖北省的调查数据。研究以贫困老人的养老状况为因变量,并操作化为经济状况、生活状况、精神状况;自变量为贫困老人的子女情况,包括有无子女、子女性别组成两个维度;此外,还从个人与家庭两个层面上选取了性别、年龄、城乡分布、健康状况、婚姻状况、家庭关系六个控制变量。研究中,首先描述了贫困老人的群体特征;接着,在不同的子女情况下,比较了贫困老人的养老状况;最后,依据因变量的不同类型,使用线性回归或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有无子女、子女性别组成对贫困老人经济、生活、精神状况的影响。研究发现,贫困老人养老现状整体不佳,有无子女对贫困老人养老状况具有“门槛效应”,没有子女的贫困孤老处境更加弱势,表现为贫困孤老的家庭人均收入更低,家庭入不敷出的可能性更大,认为经济无保障的可能性更大;拥有的生活基本设施数量更少,居住条件更差,主观上认为医疗无保障的可能性更大;养老担忧程度更重,精神压力更大。在儿子或女儿作用的比较中,表现出由养儿防老向着“双系化”养老过渡的趋势,表现为经济上,尽管仅有儿子的贫困老人家庭人均收入最高,但仅有女儿的贫困老人家庭经济有结余的可能性最大,家庭经济自评有保障的可能性也大于仅有儿子者;生活上,仅有女儿的贫困老人生活基本设施数量最多,有儿子的贫困老人感到医疗有保障的可能性更高;精神慰藉上,有儿子的贫困老人比没有儿子的贫困老人养老担忧程度低。依据研究发现,着眼于贫困老人社会支持网的全面建立,在子女缺位的弥补、子女养老的加强以及社会化力量补充子女养老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在政策层面,针对没有子女或子女不作为的情况,倡导社会救助政策的精准化、服务化导向,为贫困老人提供兜底保障;在家庭层面,培育和谐家风,发展代际互助,保护女儿权益,促进性别平等的赡养伦理以增强子女支持;在社会层面,发展居家养老、互助养老,提供类家庭化的院舍照顾,为子女支持提供补充与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