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里坊制度作为聚居基本单元深刻影响着古代聚落的整体规划布局,同时国家实施有效的管理控制也必须通过里这一基层政权组织来实现。但目前学术界对里坊制度的研究仅限于单一学科的孤立分析,对其涉及到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并未开展深入探讨。针对里坊制度空间形态和组织结构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不仅对弥补聚落史和乡里制度研究的缺环具有重要史学意义,而且对城市规划和基层管理也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此外,“堡”作为里坊制度在乡村的遗存,与里坊在空间形态和管理制度等方面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因此对堡开展调查研究并与里坊制度进行比较分析,是深入推进里坊制度研究的重要一环。在当前传统堡寨聚落居住形态日益衰败之际,对此开展全面系统的研究显得紧迫而必要。本文首先结合文献史料,从乡里制度、聚居形态、行政组织方面廓清里坊制度的概念,追溯里坊制度形成、发展、成熟、衰落、演变的历史发展进程。重点围绕里坊制度作为“聚居空间形态”和“社会基层组织”两方面梳理展开,揭示其建筑学与社会学的深层内涵,并从社会结构层次和里坊地域空间布局、里坊制度与军制、里坊制度与土地制度三方面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加以比较,深刻剖析其背后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影响因素。其次,结合考古发掘成果和史籍资料,对里坊的规划布局、空间特点和道路结构加以分析和推测,剖析里坊与城市总体布局的模数关系,从设计方法的角度揭示里坊在古代都城中的布局原则。最后,以山西、河北的现存堡寨聚落为例,对“堡”和里坊的建筑形态和管理制度进行比较,从而充分论证“堡”和里坊制度的渊源关系。文章明确指出里坊制度具有建筑学和社会学两方面内涵,其建筑形态是一个逐步解体的过程,并无明确的时间结点,且在部分乡村或城镇仍以“堡”的形式遗存至今;而其作为社会学方面的基层管理体制一直延续至明清、甚至民国时期。由此可见,里坊制度在宋代以后并未真正消失,只要其内部管理或对外防卫需要,这种制度或形式就会长期存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