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堤基堤后薄覆盖层渗透破坏砂槽模型试验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nix3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层堤基堤后薄覆盖层在较高水位时容易发生渗透破坏,是堤防发生管涌等险情的重要诱因。目前,对薄覆盖层本身的渗透破坏模式和渗透破坏机理少有研究,对薄覆盖层的工程处理方法常用填砂压渗的方法,其计算方法多采用传统的压力平衡方法,忽略了薄覆盖层的土体抗剪强度、平面尺寸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双层堤基薄覆盖层破坏模式及渗控处理方式的研究,对能合理、及时地处理堤后渗流控制的薄弱环节,确保堤防工程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假设一个双层堤基堤后坑塘模型,对薄覆盖层提出几种破坏模式:三边剪切破坏、剪切破坏和弯曲破坏。考虑坑塘平面尺寸、薄覆盖层厚度、以及土体抗剪强度等因素的影响,对相应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探讨。   为研究双层堤基堤后薄覆盖层在水流渗透力作用下的破坏过程及破坏模式,以及堤后近堤坑塘在不同渗控处理方式下,对远堤坑塘的影响,展开了砂槽模拟试验,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自主设计制作砂槽模型,对砂槽模型试验方法进行了研究。主要涉及双层堤基砂层的制备、测压管的布置连接、进出口水头误差的排除,以及粘性土覆盖层的模拟制作方法。粘性土覆盖层主料为膨润土,介于柔性和刚性之间,同时解决了压重、变形协调性以及渗透系数小的问题,能比较真实的模拟堤防工程中二元堤基的弱透水覆盖层。   (2)研究了二元堤基堤后薄覆盖层的渗透破坏过程及破坏模式。坑塘平面尺寸、覆盖层厚度、抗剪强度指标c、()与覆盖层的渗透破坏密切相关。试验验证了薄覆盖层几种破坏模式,并表明坑塘尺寸是控制破坏模式的关键,土的剪切强度是影响薄覆盖层破坏所需水头大小的主要参数。   (3)对蓄水反压、粘性土填塘固基、砂性土填塘固基进行了试验模拟,并对渗控效果进行了评价。砂性土填塘固基须做好清基处理,否则渗控效果不理想。填塘固基可将大面积的坑塘用土堤改造成若干小坑塘,从而不易发生渗透破坏且减少对土地资源的占用及对环境的影响。
其他文献
本文针对利用纵向涡发生器强化相变特朗伯墙(简称相变墙体)通道内表面换热及其系统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建立了相变特朗伯墙实验系统,在通道侧普通墙体表面加装定形相变材
超滤技术是水处理领域中前景广阔的绿色工艺,其具有高效稳定去除颗粒物和微生物特点,保证了饮用水的生物安全性。然而,超滤对溶解性有机物去除效能较低和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膜污染问题是两大瓶颈性难题。因此,采用吸附和氧化等预处理来提高有机物的去除效能和对膜污染进行有效的控制。本论文采用粉末活性炭(Powdered activated carbon,PAC)吸附和臭氧预氧化单独或联合预处理,系统地研究了其对超滤
钢管混凝土拱桥近年来在新建桥梁中迅速发展成为一种主要的桥型,但是该桥型由于在国内的设计和管理方面的起步较晚,导致了对其一种重要的构件——吊杆的结构行为认识不足,不断出
糖蜜酒精废水作为制糖工业在生产酒精工艺中排放的高浓度有机废水给环境造成很大负担。特别是其中的色度和硫酸根,难以用活性污泥法去除,因此需要寻求一种能够在污水进入水厂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是Zienkiewicz于1975年提出的一种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该方法不需要任何假设,便能够自动地求得任意形状的临界滑移面以及对应的最小安全系数,但现有的强度折
结构稳定性是关系结构安全与经济的主要问题之一,它与结构强度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传统的结构稳定分析方法是以确定性结构模型为基础的,无法考虑结构系统本身的随机性对结构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