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肠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据统计,全球大肠癌发病率平均每年以2%递增,在欧美国家死亡率仍居癌症死亡的第二位。1990-1992年我国十分之一人口的抽样调查,大肠癌平均死亡率为4.54/10万人口,居癌症死亡第5位1]。外科手术是治疗大肠癌的主要方法。近年来外科技术在降低局部复发率和提高术后生活质量上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对提高术后五年生存率未见统计学的意义。迄今为止,大宗病例报告大肠癌术后5年生存率仍旧徘徊在50%左右,大多数外科医师均认识到单一外科手术已改变不了这种局面。因此,多学科综合治疗已成为当前治疗大肠癌的重要手段和研究热点。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中医学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与疾病斗争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理论和实践的结晶,它在肿瘤治疗上强调调节和平衡的原则,通过双向调节、整体调节等方法恢复和增强机体内部的抗病能力,而这一点恰恰又是现代医学所不具备的。故此,中医学在现今以及未来大肠癌的治疗上将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对其研究仍然停留在众多学说并存、未有统一标准的状态,对大肠癌围手术期中医症候的研究更加缺乏,导致中医药对此病的治疗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优势。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广东省中医院肛肠科大肠癌住院病人的临床观察研究,采用样品聚类、Hierarchical Cluster系统聚类法、回归分析法分析,总结大肠癌围手术期的证候分布及其演变规律,以期更好的指导临床用药治疗,并可为本病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一定的分型诊断依据。方法:通过对广东省中医院肛肠科2005年10月-2006年12月大肠癌住院病人的临床观察研究,采用采用样品聚类、Hierarchical Cluster系统聚类法、回归分析法探讨大肠癌围手术期中医证候的分布及其演变规律。结果与结论:1.大肠癌围手术期证型复杂,主要有湿热毒蕴证、气血两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气血瘀滞证5个证型,各证型术后变化有一定规律。术后大肠癌证型的变化整体来说是实证例数渐减,虚证例数渐增,到疾病的后期大多变为气血两虚证和肝肾阴虚证.提示我们临床大肠癌术后应以补益为主,顾护正气.另外,根据时间和各证型例数关系的函数,可以大致推断出证型的变化,指导临床用药.2.大肠癌围手术期以湿、热、气滞、血瘀为主要病邪,治疗关键是根据“六腑以通为用”、“泻而不藏”之生理特点,消除肠道肿块,通下腑中湿浊、热毒、瘀血等病理产物。在顾护正气的基础上,辨施各种通下之法,是治疗大肠癌的重要环节。3.大肠癌病程较长,损伤患者正气,或患者素体正虚。在本次研究中,以气血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为主.因此,在治疗本病时应注重扶助正气、健脾养肝益肾、补气益血,增强患者的抗病能力。4.多数患者有抑郁、眠差、纳呆等精神和消化道功能异常表现.手术虽然祛除了病灶,但是也增加了手术带来的创伤。故临床治疗上,不管是术前还是术后,注意患者精神状况、作好心理疏导也相当重要。5.大肠癌围手术期证型变化有一定规律可循,本文以作出各证型例数变化与时间的相关函数,可供临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