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发展中国家相继获得政治独立以来,各国就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反贫困斗争,但世界贫困人口由20世纪80年代的10亿上升到13亿,贫困人口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贫困的存在不仅危害社会稳定,也威胁着世界的和平。虽然经济学家提出了大量的贫困理论和反贫困战略,但并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贫困理论体系,更没有提出行之有效的反贫困战略, 基本还处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状态,这对指导发展中国家进行反贫困斗争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贫困理论构架和反贫困战略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就是基于这种思考,运用理论研究、实证分析及统计上的分析的研究方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认真剖析前人的贫困理论和反贫困战略,吸收其合理的成分,并通过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反贫困实践研究,从发展中国家贫困因素进行分析的角度,尝试重构一个较为完善的贫困理论构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反贫困战略。 本文可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前人理论的综述,这一部分主要阐述马克思贫困化理论及评述西方经济学家的贫困化理论,力图寻找出马克思的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的精髓,并试图找出西方理论在指导发展中国家反贫困实践中失败的原因及其合理成分。这一个部分由第一章和第二章组成。第一章为马克思的贫困化理论。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及生产关系的角度,阐述了无产阶级贫困化的根源。第二章为西方经济学派的贫困理论。主要研究西方两大派系,即自由派和激进派经济学家们的贫困理论,对其进行认真的剖析,并对他们的反贫困战略效果进行分析。 第二部分为贫困现状分析。这一部分主要分析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发展中国家贫困原因和反贫困实践,探讨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贫困的冲击和贫困发展的趋势。目的是找出发展中国家贫困及反贫困的共性东西。这一部分也是由两章组成,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第三章为发展中国家贫困及反贫困成功经验。主要选择了韩国、印度、巴西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及非洲国家,着重分析其贫困内部的原因.并对其反贫困措施成效进行评估。第四章为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现状和发展趋势。主要介绍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现状、特点及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贫困化的冲击,及发展趋势。 第二部分即第五章,为贫困理论及反贫困战略的重构。前面两节是为理论重构做准备。第一节为贫困化的概念和测量方法的反思,第二节阐述了影响贫困因素,补充了过去理论界对其认识的不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因素分析的角度,揭示发展中国家贫困的运动规律,尝试重构发展中国家贫困理论框架,试图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贫困理论体系。第三节提出发展中国家较为完善的反贫困战略。 第四部分即第六章,为西部大开发中反贫困措施的选择。主要介绍中国的贫困发展变化状况及现状,并总结了中国反贫困的成功经验,分析中国东西部地区差距状况,提出在西部大开发进程中反贫困战略选择。 本文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本文认为,贫困是缺乏获得基本生活资料的能力和机会的一种状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贫困的内容和标准也是不断变化的。贫困即有绝对贫困,也有相对贫困。绝对贫困是指生存贫困。主要表现在收入水平上的。绝对贫团与相对贫困同时存在。即使绝对贫困消除后,相对贫困将继续存在。相对贫困不仅是收入状况上的相对贫困,而且还存在于诸如知识贫困、技术贫困、信息贫困等。这些贫困又使一个国家或居民产生经济意义上的贫山。W此 在现今的世界体系中,无论是绝对贫囚 还是用对贫h,是-个较为辨遍的现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囚家邵存A、贫困化X是一个动态概念,是一种趋势 贫困和不贫困足可以相二转化的,关键是国家采取的反贫困战略和政策是否止确。 第二,通过对前人理论的研究发现,白由派经济学家们的贫困理论是按照西方发达国家的厂业化发展模式,集中探讨发展中国家资源的配置、结构和制度的变动以及生产力的运行。激进派经济学家们对自由派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们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探讨厂发展中国家贫困的根本原口,提出了“外围”依附“中心”的结构模式,分析了世界范围内价值转移的运行机制 揭露了帝国主义和植民主义,乃至当今发达国家、国际垄断资本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剥削和掠夺的实质。这是他们对发展经济学的杰出贡献,但是,自由派理论十能从历史和生产关系的角度探讨发展中国家贫困形成的原因及其特点;脱离了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激进派理论却脱离了发展中国家内部要素、结构和机制等问题的分析,导致他们的理论具有很大的片面性。这就注定了这些理论都不可能为发展中国家找到一条正确的、完善的反贫困战略。 第三,本文认为制约发展中国家贫困的主要内部因素有经济增长、教育水平、收入分配状况、人日增扶速度、失业率及其他相关团素如社会稳定、突发事件、发展战略等。教育水平、经济增长与贫困呈负相关,收入分配、人日增长速度及夫业率与贫困呈正相关。此外,贫困还与社会